余光中《附:读《蜀人赠扇记》》
2018-04-25
834次浏览
余光中这一首《蜀人赠扇记》深深感动我。吟读此稿, 听见自己嗓声颤抖,遂有一个异想跳出来问:“可以在海 峡的这一边发表吗?”我说的是发表,不是转载。互相转 载诗作,海峡两边的报刊早就在这样做了。互相发表诗作, 这边的寄过去发表,那边的寄过来发表,愿以此诗开头, 开个好头。 此诗的抄稿共四页,白底无格,繁体楷书横写,是经 香港友人黄君维梁转寄来的,前天收到。附信一纸,文曰: “河兄:蒙赠折扇,挥摇之际,感慨不能自己。奉上这首 《蜀人赠扇记》,不足言谢,聊表故国之思,旧游之情云 耳。匆此即祝吟安。弟光中拜上。 一九八七.九.十二” 信文繁体楷书,却是直写,遒劲端肃,精神进射,堪称钢 笔书法佳品。 此诗背景,请说一二,凑凑趣吧。那把安徽泾县制的 素纸折扇,去年初秋托人送往香港,交黄维梁(他是海外 “余学”专家),请他俟机代我转呈给余光中。余光中在 台湾高雄市任职中山大学文学院长,今年五月赴欧出席在 瑞士召开的国际笔会,途经香港,终于收到此扇。扇面有 我去年立秋日恭书的金人元好问的词《临江仙・自洛阳往 孟津道中作》。词云:“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盖世功名将 底用?生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 要论穷通。”此词我心爱,常挂在口边。自家心爱的,乐 与朋友共,谨遵传统,别无意思。不过涂鸦成癖,疥及白 生生的纸扇,终究也是书生一累。想是同气相求,余光中 不嫌弃,今年八月有信来说:“扇面书法饱满浑厚,严整 之中有变化。时值溽暑,而清风在握,见者索阅,莫不称 羡。”我真高兴,从侧门混进了书法界,捞到“海外知 名”。更高兴的是,一个星期后,又收到这首《蜀人赠扇 记》,多好的诗啊。抛砖引玉,非常“效益”。 就其主脉,一般而言,余光中的诗作,纳古典人现代, 藏炫智入抒情,儒雅风流,有我中华文化独特的芬芳,深 受鄙人偏爱。迄今研读七年,芹嗜仍然不改,新潮我肯定 是跟不上了。拙编著《台湾诗人十二家》一书,附诗一百, 二十首是余光中的。拙著《隔海说诗》一书篇幅之半都在 说他。去年又有拙编《余光中一百首》在安徽《诗歌报》 连载。时兴讲学,登台滥竽,我讲的也总是余光中诗。隔 海成了余迷,有啥办法。说“诗不能使任何事情发生”吗? 我不相信。 台岛众多诗人,二十年来,乡愁主题写得最多又最好 的,非余光中莫属。“海峡寂寞仍未有归期”的状况不是 正在发生变化吗?为促成此,―变化之发生,岛上的乡愁 诗,报章杂志触目可见,多得很呢,难道没有起作用吗? 诗是文火,能炖烂死硬的老牛筋,当然,得慢慢来。 诗中提到的西子湾与寿山都在海峡那边的港城高雄, 可见此诗是在高雄中山大学校园写的。高雄地理位置“在 北回归线更向南”,已人亚热带气候圈。夏天赖着不走, 所以,海峡这边孟昶蜀宫,宫女“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了,海峡那边高雄校园,诗人还在挥扇,叹“夏炎未残” 呢。手指屈痛了啊,秋风早点来吧。 余光中,南京人,少年时期流寓四川重庆,五十年代 之初去台,有诗集十五种,一直任教大学。此诗落款特志 今年九月九日。这天该是他的生日,满五十九。生日动乡 愁,哪能快乐呢。
宋词三百首
最近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