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将子心,亲曲体之。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体我此身,骨禀父生,肉禀母成。一肤一发,或有毁伤,亲心隐痛,子心何安?心为身主,太和①蕴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亲本来。

【注释】
①太和:太,为极至之义;和,即和谐。

【译文】
真君说:前章所言,不只是讲养育子女,还有父母细微周到地体谅子女的心思。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谅自己的心情来体谅父母。体察我的身体,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块皮肤,一根毛发,如果有所毁伤,父母心中都会隐隐作痛,那么子女又如何能够心安呢?心是身体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气蕴藏其中。人身是父亲精血所化生,母亲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为,就失去了禀自父母的本性。

【原文】
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凊①,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②,恐有恶声,以拂亲心。力行戒慝③,随时加惕,口业④不干,身业⑤不作。恐有意业⑥,欺亲欺身;恐有心业⑦,累身累亲。

【注释】
①定省温凊(qìnɡ):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道。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
②省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长亲属。
③慝(tè):邪恶,恶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吏无苛政,民无怀慝。”
④口业: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业为造作之义,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
⑤身业: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
⑥意业: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
⑦心业:心思所造作的业。

【译文】
孝顺优先于其他品行,根起于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时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着告知父母。入则侍奉父母,父母的欢乐我来顺承分享,父母的忧愁由我来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恶行,以连累父母;归来后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恶言恶语,不顺父母的心意。尽力做到戒除恶念,随时提高警惕,不造口业,不作身业。恐怕有意业,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恐怕有心业,牵累自身,拖累父母。

【原文】
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①,残亲支体。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②,伤亲骨肉。祖曾上人,恐失奉事,悖亲孝思。子孙后裔,恐失字育,断亲嗣脉;恐失教训,败亲家规。子侄世系,恐失敦睦③,贻亲庭衅④。我夫我妇,子媳之职,恐失和敬,致亲不安。我有姻娅⑤,属亲至戚,恐失夙好⑥,致亲不宁。上而有君,为亲所主⑦,恐有不忠,致亲以逆;下而民物,与亲并育,恐有不恤,损亲之福,外而友朋,为亲之辅,恐有不信,绝亲友道。师为我法,即为亲箴⑧,事恐失贤,以违亲训;匪人壬人⑨,亲之所远,交恐不择,以累亲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亲所敬畏。恐有冒渎,妄干天怒,致重亲辜;俯而地厚,群生资始⑩,亲所奉履,恐有亵侮,业积暴殄,致延亲祸;中而神祗,司我亲命。恐有过犯,致减亲纪。一举一动,总期归善,以成亲德。

【注释】
①参(shēn)商: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②乖戾:不和。《后汉书·范升传》:“各有所执,乖戾分争。”
③敦睦:亲厚和睦。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④衅(xìn):嫌隙;争端。
⑤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⑤菽(shū):豆;豆类。豆和水,指清贫人家供养父母的饮食。《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⑥尽其欢:即指孝养父母尊长,极意承欢。语出《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孔颖达疏:“谓使亲尽其欢乐。”
⑦加餐:多进饮食。
⑧减膳:减少肴馔。是古代帝王遇到天灾变异时自责的一种表示。肴馔,即丰盛的饭菜。
⑨休戚:喜乐和忧虑;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喜悦,欢乐;戚,悲哀,忧愁。
⑩念力:佛教所说的专念之力,即意念的力量。衣衾棺椁(ɡuǒ):衣衾,装殓死者的衣被。棺椁,礼所规定的葬具。装尸之器为棺,围棺之器为椁。棺,是棺材;椁,外棺,是棺外的套棺。荐:古代祭祀宗庙时奉献祭品叫“荐”,其礼稍逊于祭。《礼记·王制》:“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茔(yínɡ):坟墓,坟地。垄丘:坟墓。冢形象丘垄,故名。指墓葬的外部。大经:常道,常规。

【译文】
父母在世,长寿也不过百岁,唯有功德之人,才能声名久远。所以“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赡养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边,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因为这实在是太难得了。不管是富贵人家多个荤菜美食的美味佳肴,还是贫贱人家一勺水、一盘豆食的粗茶淡饭,都能让各自父母尽其欢心。子女见父母多进饮食就高兴,见父母减少膳食就担心。不管是贫贱富贵,或者是丰裕贫困,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没有改变。希望父母永远安康,恐怕父母身体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忧,常常牵动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体有病,怎能不心生担忧?喂父母的药,要自己先尝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带,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后,要慢慢调养,食物不要乱吃,要弄清其是否适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愈,就要请医问药,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诚心为父母祈祷。竭尽心力,以便祈求父母痊愈。父母逝世的时候,饮食不贪求美味,痛哭以至于失声。寿衣、被褥、棺椁,都要多方设法,尽力筹备。哀痛地服丧三年,早晚都要陈设祭品。选择好的陵园,墓地建筑得坚固厚实。把遗体礼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灵魂就有了皈依。宗庙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备。父母离开时间久了,时常追思怀念。父母的形体容貌,就如同自己听到见到一样。于是就会常常停下行动,停止说话,顺着声音寻找父母的踪迹,心中时刻不忘。心怀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样;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阴间或阳间,都是同一个道理。孝道从此根本上去做,则孝道人伦就会彰显。子女即使能够如此,体恤双亲之心,还是不及父母的万分之一。

【原文】
偈曰:幼而得亲全,安乐不之晓。设无双亲在,饥寒难自保。遭此伶仃苦①,方思亲在好。

【注释】
①伶仃:孤苦无依靠。陆游《幽居遣怀》:“斜阳孤影叹伶仃,横案乌藤坐草亭。”

【译文】
偈说:幼小时父母双全,不知道安宁快乐。假如双亲不在,饥寒交迫,生命难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独无依之苦,才想念双亲健在的好处。

【原文】
又说偈曰:嬉嬉怀抱中,惟知依二亲。何至长大后,渐失尔天真。我亲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养儿,我又恤之深。反观觉愧悔,方知父母恩。

【译文】
又有偈说:在父母怀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恋双亲。为什么长大后,渐渐丧失了天真?我的父母既然生育了我,我却完全不能尽孝。为什么我养育子女时,我又对他们怜恤至深?回头反省,感觉到惭愧后悔,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原文】
又说偈曰:室家①是亲成,岂是离亲地。莫道风光好,遂把亲欢易。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生不托亲体,我并无人身。莫怨生我苦,修来自有畀。富贵是亲培,岂是骄亲具。亲若不教我,何有富贵遇。报本正在此,赤怛安可替。最易忘亲处,尤宜加省惕。

【注释】
①室家:夫妇。《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文】
又有偈说:我们夫妇家庭是父母促成的,并不是作为远离双亲的地方。不要因为外边风景好,而把对父母的喜爱改变。贫贱缘于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遗留的。我的出生如果不依托父母的身体,也就没有我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贫苦人家,只要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报。富贵出于父母的栽培,并不是向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导我,我怎么会有富贵际遇。报答父母的根本正在这里,赤诚之心没什么能够代替。最容易忘却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谨慎。

【原文】
真君曰:子在怀抱,啼笑嬉戏,俱关亲心,实惟真挚。为人子者,能如是否?试一念之,何能暂释。父母强健,能嬉能笑,能饮能食,子所幸见。父母渐衰,嬉笑饮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责我不楚①,怜亲力弱。嗔我声微,怜亲气怯。愈加安养,勿致暂劳。父母逝世,苦无嬉笑,及我颜色,苦无怒詈②,及我身受。纵有厚禄,亲不能食;纵有锦帛,亲不能被。生不尽欢,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亲。祭享悠远,隔不相见。思一慰之,悲哀无地,言念③斯苦,实难为子。

【注释】
①楚:痛苦。
②詈(lì):骂;责骂。
③言念:想念。

【译文】
真君说:在父母怀抱中的幼儿,哭笑玩耍,都关系着父母的心,这完全出于真挚的情感。作为子女的,能够如此吗?试着想想父母的爱子之心,怎么能够将父母放得下一刻?父母身体强壮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够见到这些就很喜欢。父母渐渐衰老,玩乐饮食,不见得同平常一样,子女心里应该有所警惕。父母责打我不疼,知道父母力气已经衰弱,父母骂我时的声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气息不足。更要安息休养,不要使其有一点劳累。父母逝世,苦于没有父母的嬉笑,能够使我喜笑颜开;苦于没有父母的怒骂,能让我身受。即使我有丰厚的俸禄,父母也不能吃;即使我有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让父母生前尽欢,追念怎么会来得及呢?死去的父母还心系子女,在世的子女还在思念父母。只能遥遥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见。想着告慰父母,却悲痛哀切无处可寻。想念非常痛苦,作为子女也实在是难。

【原文】
乃说偈曰:亲昔养儿日,岂比强壮年。我方学语处,亲疑我啼也。我方跬步①时,亲疑我蹶②也。我方吚唔处,亲疑我疾也。我方思食处,亲知我饥也。我方思衣处,亲知我寒也。安得本斯志,体恤在亲先。亲今且垂暮,亦岂强壮比。欲将饲我者,奉亲膳食时。欲将褓我者,侍亲寝息时。欲将顾我者,扶亲衰老时。欲将育我者,事亲终天时。何者我曾尽,全然不之觉。生我何为者,能不中自怍③。

【注释】
①跬(kuǐ)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只脚为跬,犹今之半步,左右两足均跨一次称步。
②蹶:仆;跌倒。
③怍(zuò):惭;惭愧。

【译文】
于是说偈道:以前父母抚养幼小的我,怎么能与现在正值强壮的我相比?我刚开始学说话,父母怕我是否在啼哭。我刚开始迈步时,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我刚开始发出咿呀之声时,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我刚想要吃东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饿了。我刚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怎么能不以父母的情感为本,首先体恤父母。父母如今已经垂垂老矣,怎能再与强壮时相比?就像父母喂养我那样,事奉父母的饮食。就像父母照顾我,将我包裹在襁褓中一样,事奉父母就寝休息。就像父母照顾我那样,搀扶衰老时的父母。就像父母抚育我那样,事奉父母去世。这些我哪样曾经尽力做过?我完全不知觉。父母生我是为了什么,怎么不自我惭愧?

【原文】
孝子明心宝咒:以此未及万一心,时时处处体亲心。当思爱养恩勤大,每想怀耽①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载②风光父母仁。何殊群物向春晖③,切切终身抱至诚。太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