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优美诗词网
诗词
书籍
格言
作者
投稿
登录
搜索
搜索
李白
《静夜思》
2016-06-10
11407次浏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胡应麟
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
王世懋
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
李白
)、龙标(
王昌龄
)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
张
若虚
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
李白的粉丝
成为作者的粉丝
不明飞行物
Spark程飞
枫叶
月亮
李白的作品
《侠客行》
《秋风词》
《静夜思》
《秋思》
《赠崔侍郎》
《静夜诗》
《怨情》
《渌水曲》
《早发白帝城》
《从军行》
诗歌投稿
唐诗三百首
《春望》
《八阵图》
《登高》
《怨情》
《早发白帝城》
《春晓》
《落花》
《终南山》
《寄全椒山中道士》
《东郊》
宋词三百首
《千秋岁·数声鶗鴂》
《苏幕遮·碧云天》
《绿头鸭·玉人家》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念奴娇·萧条庭院》
《采莲令·月华收》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木兰花》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花犯 咏梅》
最近发表
《《尽》云高天海阔,无界极登峰!》
《《子咏》两秒人间别旧侬,梨花羽落不相逢!》
《题笔纪实》
《《往矣》 待得花儿再,回头不少年!》
《《小康》 四野做寒帐, 趟平种薯粮!》
《《寒祭》旧裘雪雨一杯酒,万里舟空泊岸秋!》
《《水点》小雨独温柔,敲窗把月留!》
《《龙》风雨无情任横来,神穹自诩吞山海!》
《《孟德咏》小酒煮论任自诩,大风起唱作闲常!》
《赠友人》
热门
《千秋岁·数声鶗鴂》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
《送客之湖南》
《赏花归去》
《长恨歌》
《喜达行在所三首》
《春望》
《八阵图》
《蜀相》
《天问》
×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马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