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优美诗词网
诗词
书籍
格言
作者
投稿
登录
搜索
搜索
胡令能
《小儿垂钓》
2019-04-11
360次浏览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陈志明)
胡令能的粉丝
成为作者的粉丝
胡令能的作品
《小儿垂钓》
《喜韩少府见访》
《王昭君》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本题作咏绣障》
诗歌投稿
唐诗三百首
《春望》
《八阵图》
《登高》
《怨情》
《早发白帝城》
《春晓》
《落花》
《终南山》
《寄全椒山中道士》
《东郊》
宋词三百首
《千秋岁·数声鶗鴂》
《苏幕遮·碧云天》
《绿头鸭·玉人家》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念奴娇·萧条庭院》
《采莲令·月华收》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木兰花》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花犯 咏梅》
最近发表
《《尽》云高天海阔,无界极登峰!》
《《子咏》两秒人间别旧侬,梨花羽落不相逢!》
《题笔纪实》
《《往矣》 待得花儿再,回头不少年!》
《《小康》 四野做寒帐, 趟平种薯粮!》
《《寒祭》旧裘雪雨一杯酒,万里舟空泊岸秋!》
《《水点》小雨独温柔,敲窗把月留!》
《《龙》风雨无情任横来,神穹自诩吞山海!》
《《孟德咏》小酒煮论任自诩,大风起唱作闲常!》
《赠友人》
热门
《千秋岁·数声鶗鴂》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
《送客之湖南》
《赏花归去》
《长恨歌》
《喜达行在所三首》
《春望》
《八阵图》
《蜀相》
《天问》
×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陈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