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三皇① 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② 者,体天则③ 地,有言④ 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⑤ 功,四海化⑥ 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⑦ 者,制⑧ 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⑨ 备衰,四海会同⑩ ,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注释】
①三皇:关于三皇的说法有很多。有以下几种: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所引的《礼纬含文嘉》);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伏羲、祝融、神农(《白虎通·号篇》);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帝王世纪》)。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早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河图》、《三五历》)。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为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但是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
②帝:指五帝。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这种说法因为经书地位的尊贵,因此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③则:效法。
④言:教化的言语。
⑤让:辞让、推让、谦让。
⑥化:教化。
⑦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⑧制:统治、管理。
⑨矩:原本的意思是画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此处引申为法度。
⑩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叫做会同。
王职:朝廷官员的职务。
以:凭借、通过。
霸:指“春秋五霸”,这一名词也有几种说法。(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夫差(《荀子·王霸》中杨倞注)。其中第二种说法较为常用。
用命:服从命令。
内御:请示上级,指由朝廷控制。
邀:追求。
为:因为。
附:依附。

【译文】
在远古的三皇时代,尽管他们没有治理国家的言辞、政令,却有良好的风气自然流传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这个功劳应该归于谁。到了五帝的时代,他们效法顺应自然规律,设教施令,天下太平安乐。君臣之间相互谦让而不争功,因而教化流传于四海,百姓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太平安乐。所以使用臣属不必依靠礼赏有功的人,也能相处得和谐而无矛盾。到了三王时代,注重以道德治人,使人心悦诚服;制定各种法规以防世道衰乱,四海诸侯按时朝见,朝廷职权就不衰落。这样,虽有军备,却无战祸。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安定,君权巩固,臣属适时身退,君臣之间也能和谐而无矛盾。春秋时期的五霸时代,统治臣属用权术,结交贤士靠信义,使用人才靠奖赏。如果信义减弱,贤士就会疏远,奖赏不够,属下也不会听从命令。
古代的兵书《军势》说:“出兵打仗,将帅军务在于自行决断。如果进退都要受朝廷的控制,那就很难成功。”《军势》上说:“使用有智谋、勇敢、贪婪和愚笨人的方法,各有不同。有智谋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好实现其志愿,贪婪的人追求利禄,愚笨的人不顾惜生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使用他们。这是军队用人的妙术。”《军势》上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论敌人的长处,因为这会混淆视听,扰乱军心;也不要用仁慈的人掌管财物,因为他们会滥施财物去迎合下级。”《军势》上说:“军队中要禁止巫祝,不准他们给官兵卜问军事上的吉凶。”

【原文】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① 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② 谋。”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③ 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④ 。
故圣王御⑤ 世,观盛衰,度⑥ 得失,而为之制⑦ 。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世乱,则叛逆生;王泽⑧ 竭,则盟誓相诛伐。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⑨ 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⑩ 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注释】
①以:用、通过。
②暗主:昏庸的主子。
③事:服侍。
④蹶:跌倒。引申为倾覆。
⑤御:治理、管理。
⑥度:观测、预测、估计。
⑦制:这里用做动词,制定制度法令。
⑧泽:恩泽。
⑨嫌:嫌疑。
⑩师:效法、仿效。
差:划分等级、区别。
晓:明白。
明:明白、知道。
源:本源,根渊。
纪:纲纪、根本。

【译文】
《军势》上说:“使用有节操的人不能靠钱财,因为有节操的人不会为不仁的人去效死卖命;聪明的人,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君主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属就会叛离;君主也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丧失权力。臣属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不能为君主尽忠守职;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威严过盛,自己就会栽跟头。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的变化,考虑得失的原因,从而建立制度。所以规定诸侯辖二军,方伯辖三军,天子辖六军。后来天下混乱,叛逆逐渐发生,天子的恩泽竭尽,诸侯之间就会结盟立誓互相攻伐。由于政治军事势均力敌,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于是千方百计收揽英雄之心,与他们同喜好同憎恶,然后再运用权术。所以,不用计策就无法决嫌定疑,不诡诈出奇就不能破奸灭寇,不施阴谋就不能成功。
圣人能够体察宇宙的法则,贤者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智者能够以古为师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因此,《三略》一书是为乱世而作的。通观全篇,《上略》是说设置礼赏,辨别奸雄,阐述成败的;《中略》是区别德行、明察权变的;《下略》是阐述道德、分析安危,说明嫉贤妒能、迫害人才的灾祸的。所以,君主深通《上略》之理,就能任用贤人,战败敌人;深通《中略》之道,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兵;深通《下略》之言,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熟悉治国的纲纪。臣属深知《中略》之道,就能成就功业保全身家。

【原文】
夫高鸟① 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② 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③ 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④ ,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⑤ 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⑥ 离,威权一与⑦ 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⑧ 。故弱之以位⑨ ,夺之以国⑩ ,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骏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注释】
①高鸟:即飞鸟。
②谋臣:参与出谋划策的属下。
③极:极点、极致。
④中州善国:中原最好的国土。
⑤说:通“悦”,取悦,使……高兴。
⑥一合:统一。卒:通“猝”,突然。
⑦一与:交给一个人,指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⑧阶:阶梯。这里指关键、根本。
⑨位:高位。
⑩国:国土。指分封土地。
作:作为、行为。
论:道理、理论。骏:通“驳”,驳杂。
社:土地神。稷:谷神。因为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因此后来社稷就成为了国家的代名词。
势:权势。
秘:这里用做动词,当作秘密、宝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