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四 河水
【原文】
《淮南子》①曰:龙门②未辟,吕梁③未凿,河出孟门④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⑤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⑥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⑦。孟门,即龙门之上口⑧也。实为河之巨阸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⑩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
①《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和他的门客撰写的杂家书,也称《淮南鸿烈》。
②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和陕西省韩城市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阙门,故名。相传为禹所凿。
③吕梁: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于黄河与汾水间,主峰关帝山,位于方山县东,海拔2830米。大禹治水,凿吕梁以通黄河,即指此。
④孟门: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河道中,为水中一巨石。
⑤高阜:高山。灭:淹没。
⑥《穆天子传》: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五年(279)在汲郡战国魏王古冢中出土的古书,书中有很多荒诞不经的记载。
⑦九河:禹时黄河的九条支流,近人多以为是古代黄河下游许多支流的总称。隥(dènɡ):登山的石级。
⑧上口:入口处。
⑨实:同“实”,是。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
⑩经始:开始。
漱广:因冲蚀而变得宽广。漱:冲刷,冲蚀。
夹岸:两岸。崇深:高峻深邃。
返捍:重叠捍护。返:通“反”,反复,重叠。捍:捍护,这里指相倚相撑。
交冲:交相冲激。
素气:白色的水气。
崩:迸溅。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
悬流:这里指瀑布。
浑洪:浑浊的洪流。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
浚(jùn):通“骏”,疾速、疾驰。
下口:河的下游出口处。
【译文】
《淮南子》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上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说:北登孟门,这是九河的阶梯。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处。实际上是河上的巨险,兼有孟门津的名称。这里的岩石首先经过大禹开凿,又因河水冲蚀,河道逐渐变得宽广了。两岸高峻而深邃,倾斜的崖壁相倚相撑,巨石临近危崖,好像随时就要坠落下来似的,却又相互倚拄而悬在危崖边缘。古人有言:水虽不是凿石头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是如此呀!这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气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遥远观看的人,常常会觉得仿佛被雾露沾湿似的;如向深处俯视,更加惊心动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溅万寻的浪花,千丈瀑布从高崖一泻而下,奔腾澎湃的浊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荡腾跃,疾驰的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这才知道《慎子》中所记载的:下龙门时,漂流浮竹,不是驷马所能追上的。
【原文】
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①酿,采挹②河流,酝成芳酎③,悬食同枯枝之年④,排于桑落之辰⑤,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⑥之色,清白若滫浆⑦焉,别调氛氲⑧,不与佗⑨同,兰薰麝越⑩,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之隽句、中书之英谈。
【注释】
①宿(xiǔ):一向。工:擅长。
②挹(yì):酌,用瓢舀。
③酝(yùn):酿造。酎(zhòu):反复多次酿成的醇酒。
④悬食:难解。朱谋认为“悬食”二字有脱误。枯枝之年:指秋冬之季。
⑤排:打开。桑落之辰:桑叶落的时候。
⑥醑(xǔ):美酒。
⑦滫(xiǔ)浆:淘米水。
⑧别调(diào):另外一种风味。氛氲(yūn):香味很浓郁的样子。
⑨佗:同“他”,别的,其他的。
⑩薰(xūn):发出馨香。麝(shè):麝香。越:飘散。
馨逸:飘逸的芳馨。
牵拂:牵挽提携。相招:邀请。
索郎:即桑落的反语。有拟人的意味。反语: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隐语。以两个字先正着反切(用两个字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前一个字取声,后一个字取韵和声调),再倒着反切,成为另外两个字。顾:眷念。
籍征:书籍征求。征:征求,寻找。隽(jùn)句:优美的语句。
中书:官名中书令之省称,汉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多以名望之士担任。英谈:美谈。
【译文】
百姓中有一个姓刘名堕的人,一向擅长酿酒,取河水经多次反复酿成芳香的醇酒,存放很长的时间,然后在桑叶落时打开,所以这酒的名字就叫桑落。这芬芳的美酒,色清白如米泔水,别有一种香味,与其他的酒不同,既似幽兰发出馨香,又似麝香飘散,自成一种飘逸的芳馨。选择地方特产进贡给皇帝时,选择桑落酒作为最好的佳酿。从王公贵族到民间百姓,朋友之间牵挽提携相互邀请时,都要说:索郎很是眷念,想让同伴们一起说说话!“索郎”二字交互反切就是“桑落”,这更成为著写书籍而寻求的戴延之①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②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又云:石虎③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不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④有声,声闻数里。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⑤,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⑥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⑦,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书也。故卫恒⑧《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⑨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⑩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