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二十八 沔水
【原文】
沔水又东迳万山北①,山上有《邹恢②碑》,鲁宗之③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④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⑤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⑥也?

【注释】
①沔(miǎn)水:水名,汉水的上游,在陕西省,古代也指整个汉水。万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
②邹恢:沈钦韩认为:邹恢疑是郗(xī)恢之误。熊会贞按:恢为郗鉴之孙。
③鲁宗之:南朝宋鲁爽之祖,字彦仁,历官至南郡太守,封南阳郡公。
④好尚:喜好。
⑤岘(xiàn)山:在湖北省襄阳市。
⑥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译文】
沔水又东流经万山北,山上有鲁宗之所立的邹恢碑。山下水潭中有杜元凯碑,杜元凯喜欢身后留名,刻了两块石碑,记述自己的功绩,一块石碑沉在岘山水中,另一块沉在这个水潭中,他说:过一百年后,怎么知道低谷就不能变为山陵呢?

【原文】
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③,郁所居也。又作石、洑④,逗引⑤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⑥大道,东北二边限⑦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⑧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

【注释】
①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而显贵。习郁:东汉刘秀时人。习郁鱼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
②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朱公。陂(bēi):池塘。
③列植:成行栽种。篁(huánɡ):竹子。
④洑(fú):水在地面下流。
⑤逗引:疏导,引导。逗:引,疏导。
⑥枕:临近,靠近。
⑦限:阻隔,阻拦。
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叫鸡头。

【译文】
陂水东流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根据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他又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楸树林和翠竹,池中莲芡盖满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好去处。

【原文】
谓之疏口①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②,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③,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④,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⑤,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注释】
①疏口: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小河镇附近。
②鲮(línɡ)鲤:即穿山甲,哺乳动物,体和尾有覆瓦状的角质鳞。
③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曝(pù):晒。
④膝头:膝盖头。
⑤皋厌:鼻子。一说水虎的生殖器官。

【译文】
汇流处称为疏口。水中有一种动物,像三四岁的小孩,身上有类似穿山甲的鳞,箭也射不进去。七八月间,喜欢在沙石滩上晒太阳,膝头像虎,脚掌和爪子常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小孩子不知道,想去拿来玩,它便会把人弄死。有人说,如果能捉住一只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可以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原文】
沔水又东得浐口①,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②,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③,故郭景纯④《江赋》云: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