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四七○
[说明]王黼(1079—1126),宋开封府祥符县(今属河南开封)人,字将明,原名甫,赐改为黼。为人多智善佞,寡学术。崇宁进士。初因何执中推荐而任校书郎,迁左司谏。因助蔡京复相,骤升至御史中丞。历翰林学士、承旨。勾结宦官梁师成,以父事之。宣和元年(1119),拜特进、少宰,权倾一时。后代蔡京执政,伪顺民心,悉反蔡京所为,以沽名钓誉。利用权势广求子女玉帛,生活靡烂奢华。请置应泰局,苛取四方水陆珍异之物,据为己有。时朝廷欲联金攻辽,王黼竭力怂恿,不遗余力,且大肆搜括,计口出钱,得钱六千余万缗,买五、六座空城伪称胜利,进封太傅、楚国公。钦宗即位,抄没其家,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被开封尹聂山派人诛杀。为“六贼”之一。
王黼,字将明,开封府祥符县人。原名市,后来因为跟东汉的一个宦官同名,皇帝赐名叫黼。长得风姿俊美,眼放金光,能说会道,粗有才气而不学无术,但却机智狡黠,善于谄媚。考中崇宁进士,调任相州司理参军,编修《九域图志》,何志同领编修局,很喜欢王黼,在父亲何执中面前谈起过他,推荐提拔他当了校书郎,升为符宝郎、左司谏。张商英当宰相,在徽宗面前逐渐失宠,徽宗派使者到杭州赐给蔡京玉环。王黼暗中探知这一情况,于是多次上奏,列举和称赞蔡京的“政迹”,并且攻击张商英。蔡京重新当了宰相,感激王黼为自己帮忙,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王黼从校书郎升到御史中丞,只用了两年时间。王黼因为何执中而得以升官,现在却想把他排挤走,好让蔡京专权。于是上疏指责何执中犯有二十条罪状,但徽宗没听他的。不久兼任侍读,晋升为翰林学士。蔡京与郑居中不和,王黼又暗中与郑居中交好,惹恼了蔡京,被移任户部尚书。当时司农寺正很匮乏,蔡京想以国用不足为借口治王脯的罪。不久,各班禁军因为粮饷犒赏没能按期发放,来到左藏库前鼓噪抗议,王黼听到后,随即来到军中张开大榜,答应在某月某日发放,禁兵们读完榜文都散去了,蔡京的计谋没能得逞。王脯又重新担任翰林学士,升为翰林学士承遭遇父丧,辞官五个月,随后被起用为宣和殿学士,在昭德坊赐给住宅。前门下侍郎许将家在左边与王黼为邻,王黼象对自己父亲那样侍奉宦官梁师成,称他为“恩府先生”,倚仗他的权势和声威,逼许将让出住宅,大白天将许将赶出家门,路边旁观者都愤怒叹息。又任翰林学士承旨,拜为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宣和元年,拜为特进、少宰。由通议大夫连升八级,这是宋朝以前任命宰相从来没有过的。皇帝又另外在开封城西赐给他第一流的住宅。乔迁那天,王黼用教坊音乐作前导,大肆铺张,所用器物全是从官府拿来的,恩宠倾于一时。蔡京退休后,王黼假装顺应人心,一律反其道而行之,罢除方田法,拆毁辟雍和医学、算学,合并会要和六典各局,淘汰省府属官,减损远郡使和横班官俸禄的一半,废除茶盐钞法,对富户的科派一律免除,四方一致称赞他是贤相。当了宰相后,王黼凭借高位做尽坏事,大量蓄养僮仆声伎、搜罗玉帛钱财,以供自己享受,超越制度规定来模仿宫禁的排场。引诱和霸占徽猷阁待制邓之纲的小妾,反而诬陷邓之纲有罪,把他贬逐到岭南。加升少保、太宰。请求朝廷设置应奉局,由他自己兼任提领,内外官钱都可以擅自挪用,竭尽天下财力来供应奉局的费用。官吏们迎奉上意,凡是各地水陆珍贵奇异的东西,都苛刻地向老百姓索取,进贡到皇帝那里的不足十分之一,剩下的都成了王黼家的私产。御史陈过庭请求把以“御前使唤”为名的冗官全部罢除,京西转运使张汝霖请求停止进贡京西路花果,徽宗已经同意,王黼却又发布文告弹劾他们,两人都被贬到偏远的州郡。睦州“盗贼”方腊起事,王黼正在文饰太平,不把这一情况告诉皇帝,一月过后,盗贼发展蔓延,攻破六个州。徽宗派童贯统率陕西兵十万人才平定盗贼。王黼却仍作为“有功之臣”被升为少傅,又升为少师。童贯临行前,皇帝授予他处置东南地区事务的全权,对他说:“如有紧急情况,就用我的御笔号令行事。”童贯来到苏州,目睹了老百姓受花石纲困扰的情况,大家说:“盗贼之所以不能迅速平定,就是因为这花石纲。”童贯随即命令他的幕僚董耘书写皇帝手诏,好象自我检讨的样子,并且命令废除应奉局,苏州百姓大为高兴。童贯平定叛乱,回到京师,王黼对徽宗皇帝说:“方腊造反是由茶盐法引起的,而童贯却胡说八道,把罪过推给陛下。”徽宗大怒。童贯密谋起用蔡京来牵制和排挤王黼,王黼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