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班次
【原文】
三司使班①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②,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③。庆历中,叶道卿④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道卿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⑤,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后尝有人论列⑥,结衔虽依旧,而权三司初除,閤门取旨,间有叙⑦学士上者,然不为定例。

【注释】
①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班:亦称“班次”,指群臣朝会时按官职爵位等排列的次序。代表官员的实际级别。
②权使即与正同:指代理性质的三司使权使公事与正式任命的三司使职任相同。宋代“权三司使”本称“三司使权使公事”,简称“权使”。
③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此句实指“三司使权使公事”的称谓,“三司使”三字在实际职务“权使公事”之上。
④叶道卿:即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坐次,多出临时。唐以前故事,皆不可考,唯与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书云:“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对之。从古以来,未尝参错。”此亦略见①当时故事,今录于此,以备阙文②。

【注释】
①见:体现。
②以备阙文:以弥补记载的遗漏。

【译文】
都堂及寺观百官会集时的座次,多出于临时安排。唐代以前的旧制都无法查考了,唯有颜真卿写给左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的一封书信说:“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的座位在其次,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的座次在他们对面。自古以来,未曾错乱。”这段话大略体现了当时的旧制,今天抄录在这里,以弥补记载的遗漏。

赐“功臣”号
【原文】
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①。自后藩镇下至从军②,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③,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④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