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鉴”与“揣骨听声”
【原文】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①,见者争售②,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③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④”。
【注释】
①钟、王、顾、陆:指魏晋南朝著名书法家钟繇、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⑤此真为识画也。
【注释】
①彦远:即张彦远。唐后期书画评论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间宰相张嘉贞后人。历官员外郎,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
②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为盛唐著名诗人及画家。
③谢赫:南朝齐梁时人,著有《古画品录》。
④卫协:晋初画家,时有“画圣”之名。
⑤此处所引欧阳修诗,原是和④倚壁:靠近墙壁。倚:在古汉语中有一个义项就是“靠近”,如诗《明堂赋》“岌嵩喷伊,倚日薄月”中的“倚”。
⑤拒壁:抵住墙壁。文中是指画线条时,伸出一个手指抵住墙壁来固定画笔与墙壁的距离,从而画出粗细相等的线条。
【译文】
《名画录》里说:“吴道子曾经绘制佛像,留下一圈佛光不画,等到举行盛典的时候,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举起手来一挥而就,佛光圆得就像用圆规所画一般,众人无不惊叹。”画家绘制圆形自有办法,只要将肩头靠近墙壁,尽量伸长臂膀挥手画圆,(所画的圆)自然像用圆规画出的一样。画家控制笔画粗细的方法,就是由握笔之手的一个手指抵住墙壁作为保持距离的标准,画出的线条自然粗细均匀。这些都不足为奇。吴道子绘画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于这些地方,只不过令俗人之眼感到惊异罢了。
晋宋人墨迹
【原文】
晋、宋人墨迹,多是吊丧问疾书简。唐贞观中,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
【译文】
现存的两晋及刘宋时人物的书法真迹,大都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唐代贞观年间,搜访购求前世书法真迹的措施非常严格,只要不是吊丧问疾的书信之类,全都入于皇宫的内府。如今士大夫家所收藏的,都是当时朝廷所不收的,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
徐熙与黄筌
【原文】
国初,江南布衣徐熙①、伪蜀翰林待诏黄筌②,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子居宝、居寀、居实,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也。
【注释】
①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时不仕,后入宋。与黄筌并为五代宋初花鸟画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②黄筌(约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仕前、后蜀,入宋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与诸子及弟惟亮并善花鸟画,自成一派。
【译文】
本朝立国之初,江南处士徐熙、后蜀翰林待诏黄筌,都以善画著名,尤其擅长画花竹。后蜀平定后,黄筌及诸子居宝、居寀、居实,以及弟惟亮,都入宋而隶籍于翰林图画院,擅画名于一时。此后江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师,也送到图画院供职。品评他们的绘画风格,黄氏父子兄弟画花,妙在着色,用笔极为鲜艳细致,几乎看不到墨迹,只以淡淡的色彩染成,他们自称为“写生”;徐熙画花,则是用墨笔画的,特别潦草,然后在水墨上略施彩色,神气便迥然而出,别有一番生动的韵味。黄筌妒忌徐熙超过自己,就说徐熙的画粗糙拙劣不入流,徐熙遂被罢去图画院待诏的职事。徐熙之子于是仿效诸黄的风格,更不用墨笔,而直接用彩色来画,称所画为“没骨图”,且精工与诸黄不相上下,黄筌等也不再能指摘其瑕疵,因而得以列入图画院入品的作品中。然而所谓“没骨图”的气韵,已远不及徐熙的作品。
学书法度
【原文】
予从子辽①喜学书,尝论曰:“书之神韵虽得之于心,然法度必资讲学。常患世之作字,分制无法。凡字有两字、三四字合为一字者,须字字可拆;若笔画多寡相近者,须令大小均停。所谓笔画相近,如‘殺’字,乃四字合为一,当使‘乂’、‘木’、‘几’、‘又’四者大小皆均;如‘尗’字,乃二字合,当使‘上’与‘小’二者大小长短皆均。若笔画多寡相远,即不可强牵使停,寡在左则取上齐,寡在右则取下齐。如从‘口’从‘金’,此多寡不同也,‘唫’即取上齐,‘釦’则取下齐;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三字合者,多寡不同,则‘叔’当取下齐,‘喟’当取上齐。如此之类,不可不知。”又曰:“运笔之时,常使意在笔前,此古人良法也。”
【注释】
①辽:沈辽(1032—1085)。字叡达,曾任酒税、市舶司、军资库等监官,因事下狱,被流放。擅长诗文、书法。
【译文】
我的侄子沈辽喜欢学书法,曾经议论说:“书法的神韵虽然要有悟性才能体会到,然而规矩法度是一定要靠讲论学习的。常见世人写字的毛病,在于合体字各部分的拆合安排没有章法。凡是一字有用两个字或三四个字合成的,应该使字字可拆开;如果笔画的多寡相近的,要使它们大小匀称。所谓笔画的多寡相近,如‘殺’字,是四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乂’、‘木’、‘几’、‘又’四者的大小都均匀;又如‘尗’字,是两个字合为一字的,应当使‘上’与‘小’二者的大小长短都均匀。如果笔画的多寡相差较多,则不可牵强地使之均匀,笔画少的在左就在上面取齐,笔画少的在右就在下面取齐。如从‘口’从‘金’,这是笔画多寡不同的,二者合成‘唫’字即在上面取齐,合成‘釦’字则在下面取齐;又如从‘尗’从‘又’,及从‘口’从‘胃’,都是三个字合成一字的,两边笔画的多寡不同,则‘叔’字应当在下面取齐,‘喟’字应当在上面取齐。诸如此类,都不可不知道。”又说:“运笔的时候,要常使每一笔的书写法度在落笔之前已在心中形成,这是古人练习书法的良好方法。”
王羲之《乐毅论》石刻
【原文】
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太宗入昭陵①。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②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不曾入圹③。本朝入高绅④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
【注释】
①昭陵:唐太宗陵墓。
②温韬: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末为华原镇将,降于后梁,曾盗发唐诸帝陵墓。后唐明帝时被赐死。
③圹(kuànɡ):墓穴。
④高绅:鄞县(今属浙江)人。为真宗朝宰相王钦若亲戚,曾屡任馆职,又历转运使、经略使等。
【译文】
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旧时相传只有《乐毅论》是王羲之亲笔书写上石的,其他都是以纸本或绢本流传的。唐太宗搜集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只有《乐毅论》的石刻尚在,后来太宗去世时被随葬于昭陵。朱氏后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盗发昭陵,得到《乐毅论》石刻,才使之复传于世间。也有人说此石刻在随葬时,被太宗公主用伪造的石刻调换了,真石刻原不曾入墓穴。此石刻到本朝入于高绅学士家。皇祐年间,高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石刻在其家,我曾见到过。此时石刻已破损残缺,其文最末只剩一个“海”字的那一块就是。此后十余年,高安世家在苏州,石刻已破裂为好几片,用铁箍箍在一起。后来安世死去,石刻也不知所在。或说石刻流落到了苏州的一个富豪家里,然而也没有人再见到过。现在流传的《乐毅论》都是石刻本的摹本,笔画已没有先前石刻本的清劲之风。羲之的小楷字作品,大概到此就绝迹了。至于《遗教经》之类,则都不能和这幅作品相比。
董源、巨然山水画
【原文】
江南中主①时,有北苑使董源②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③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