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①,爰及皇时。自咸英②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③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④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⑤,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⑥,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⑦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⑧,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注释】
①葛天: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阕:量词,指词或歌曲。八阕:即八首歌曲。
②咸:乐名,即《咸池》,相传黄帝作的乐曲,一说尧作的乐曲。英:乐名,即《六英》,相传帝喾作的乐曲。
③夏甲:《吕氏春秋·音初》说,夏王孔甲在东阳打猎迷路,遇一百姓家人正生孩子,后认为养子,孩子长大,脚被斧头砍伤至残。于是孔甲作《破斧歌》。
④音:应作“心”。音声:指歌的辞令。
⑤土风:指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地方民歌。
⑥丝:指琴瑟类的弦乐器。篁:竹,指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⑦师旷觇(chān)风:相传晋国乐师师旷根据楚国军队的音乐有音调微弱不协调,而判断其士气不振,必定失败。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觇,暗地察看。
⑧敷训:施教。胄子:贵族的子弟后代。

【译文】
所谓“乐府”,就是用“五声”来引申发挥诗意,又用“十二律”来和“五声”配合。不但传说天上常作《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章。此外,从前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六英》现在都无从考证了。以后涂山氏之女等候夏禹所唱的“候人兮猗”之歌,是南方音乐的开始。有娀氏的两个女儿唱的“燕燕往飞”的歌谣,是北方的乐歌的开始;夏后氏孔甲在东阳作了《破斧歌》,是东方的乐歌的开始,殷帝王整甲作了怀念故乡的歌曲,是西方乐歌的开始。历代音律歌辞的发展演变,是十分复杂的,庶民百姓一般唱本地的歌谣,诗官采集这些民歌的歌词,乐官记录并谱出它们的音乐,使人们的情志、气质通过各种乐器表达出来。因此,晋国的师旷从南方歌声里看到了楚国士气的衰弱,吴国公子季札也能从《诗经》的乐调里看出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兴起与亡废。真是精妙极了。音乐本来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灵深处。古先圣王对此非常的重视,坚决制止堵塞一切淫荡糜烂的音乐。教育贵族子弟时,一定要学习歌唱有利政教的音乐。因此,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能感动天、地、人和四时,它的教化作用能遍及四面八方。

【原文】
自雅声浸微①,溺音腾沸。秦燔《乐经》②,汉初绍③复,制氏纪其铿锵④,叔孙定其容典⑤。于是武德⑥兴乎高祖,四时⑦广于孝文,虽摹韶夏⑧,而颇袭秦旧,中和⑨之响,阒⑩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11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12。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13,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14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15,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16,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17。

【注释】
①雅声:古代的正声。浸:渐渐。
②燔(fán):焚烧。《乐经》:相传是六经之一,讲音乐的经书。
③绍:继承。
④制氏:汉初的乐师。铿锵:响亮而和谐的乐器声,这里指音乐的节奏。
⑤叔孙:姓叔孙,名通,汉初的儒生,曾给汉高祖制定各种礼乐。容典:舞容典礼,即乐舞和礼节。典,法则。
⑥武德:舞蹈名。
⑦四时:舞蹈名。
⑧韶:《韶乐》,相传是虞舜时的音乐。夏:《大夏》,相传是夏禹时的音乐。
⑨中和:恰到好处的和谐境地。
⑩阒(qù):静寂,没有声音。
11赵代:今河北、山西一带地区。
12朱:朱买臣,以精通《楚辞》著称,《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赋三篇。马:15子政:的字。品:品味、评量,引申为研究整理。
16诗与歌别:刘向及其子刘歆整理古籍时,著《七略》,将诗归入了《六艺略》、歌归入了《诗赋略》。
17具:应作“序”。序:同“叙”,叙述。

【译文】
乐府的歌词就是诗,诗按一定的曲词咏唱就是歌。声律配合歌词时,如果歌词繁多就难于符合音乐的节拍。所以陈思王曹植称赞说,李延年善于增减原作,多了的字句就适当减少,这说明歌辞应该注意精练简约啊!看看汉高祖的《大风歌》,汉武帝的《来迟诗》,词句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节。后来曹植和陆机虽有好的诗篇,但没有诏令音乐师配乐,所以不能演奏。人们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歌违反了音乐的曲调,这都是没有经过思考的挑剔说法。至于轩辕黄帝时岐伯创作的《鼓吹曲》,汉代出现的《铙歌》和《挽歌》,虽然反映的内容不同,有的是军乐,有的是丧乐,但是都算是乐府诗歌的一种。还有缪袭和韦昭所改编的汉代乐府歌曲,也有好的作品。从前刘向品评文章,把诗和歌区别开来,所以我另写这篇《乐府篇》,以标明“诗”与“歌”其间的区别。

【原文】
赞曰:八音摛文,树辞为体。讴吟坰①野,金石云陛。韶响②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