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天子垂珠以听①,诸侯鸣玉以朝。敷奏②以言,明试以功。故尧咨四岳,舜命八元③,固辞再让之请,俞往钦④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⑤。然则敷奏以言,则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⑥也。至太甲既立,伊尹书诫⑦,思庸归亳,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⑧,事斯见矣。周监二代⑨,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⑩,承文受册,敢当丕显11。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
【注释】
①垂珠:古代帝王的冠上有板,板前垂有十二丝绳系着玉珠。听:听政,听取臣子的报告。
②敷:陈述。奏:进。
③舜:帝舜。八元: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人。
④俞:允,许可。表示同意、肯定的应答之词。钦:敬佩。
⑤书翰:文章。翰,笔。
⑥典:法。
⑦伊尹:成汤的大臣。太甲继位后不明智,伊尹将其流放。三年,太甲悔过,伊尹请他回亳京复位,作《太甲》三篇赞美他。
⑧献替:献可,献进好的。替否:去掉否定的。献,进;替,去、废。这句指帮助帝王发扬正确的,克服错误的。
⑨监: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
⑩稽首:叩头及地。对扬:对答宣扬。休命:王的美德。休,美。
11丕:大。显:显耀。
【译文】
国家设立官职,分掌职务,位子有高低,事务互相关联。天子戴着王冠听理政务,诸侯众官穿着礼服朝见天子。臣子向天子敷陈进奏治理国家的各种意见,君主以其功效来明确验证其意见是否有效。所以唐尧咨询四方诸侯的长者,虞舜任命八位有才德的贤人,臣下有坚辞和再辞的请求,君主有谨慎从事的委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陈说,不用书面陈述。用口头语言来陈述自己的各种政见主张,就是章表这种文体的意义;明白考察它的功效,就是赐授爵位的典法了。到了殷代太甲即位,伊尹便作《伊尹训》来劝诫他;后来太甲在流放中想到了道义,伊尹请他回到亳京继位,伊尹又作《太甲》赞扬他。用文章来帮助君王,发扬优点,去掉缺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了。周代向夏商两代借鉴,讲究文辞言理的礼仪越来越丰富了。召虎接受天子的赐礼时说:“召虎叩头及地来拜谢,称赞颂扬天子的美德。”晋文公在接受天子策命时感谢说:“我重耳怎敢担当如此重大美好的授命!”他们虽然都是口头答谢,并没有口头、书面的区分,但是陈述表示感谢的内容也可以看到了。
【原文】
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①: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②,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表者,标也。礼有表记③,谓德见于仪;其在器式④,揆景⑤曰表。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按七略艺文⑥,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阙而不纂者⑦,乃各有故事,布在职司也。
【注释】
①品:类。
②“为章于天”:见于《诗经·大雅·械朴》,是写银河的。章,彰明,意为银河是天的“文章”。
③礼:《礼记》。表记:《礼记》中的一篇。
④器式:器物的样式,可以作标志。式,法。
⑤揆(kuí)景:按照日影测量时间的仪器,引申为度量、测量。揆,量。景,同“影”,日光。
⑥七略:西汉⑨荀卿:即。《荀子·非相篇》:“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
【译文】
推究章、表的作用,是用来对答和宣扬天子的恩德,表明内心的情意。它既表明了自身的文采,而且也显示了国家的荣耀。章是送进宫阙谢恩的,文章的风格和规范应该明白晓畅;表是用来陈述策略的,文章的骨力和文采宜于昭著显示。依循章、表的名称要求它的实质,是以有文采作为根本的。所以章的体制明显光耀,立意在于学习经典;使其扼要但并不简略,明显但不肤浅。表的体制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内容的真情和假意多次变化,一定要用正确的意义来宣扬它的风力,用清新的文辞来显示它的色彩。但是,写得真诚恳切的章、表,文辞都是由内心的真诚的感情所支配;写得浮华奢丽的章、表,思想感情都被辞藻所掩盖。文辞一定要繁简合适,华丽的形式和真实的内容相当,音调流美,那就算合乎做章、表的规则了。子贡说:“用心意来制定言辞,用言辞来表达心意。”这是为了使语言文辞和内容意义统一。荀卿认为:“用善意美好的言辞来说服人,比穿漂亮的衣着来说服人好。”也可以用来比辞意一致吧!
【原文】
赞曰:敷表绛阙,献替黼扆①。言必贞明,义则弘伟。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②,辞令有斐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