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赋宪之谥①,短折曰哀②。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以辞遣③哀,盖下流④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⑤,事均夭横,黄鸟赋哀,抑亦诗人⑥之哀辞乎?暨汉武封禅,而霍子侯暴亡,帝伤而作诗⑦,亦哀辞之类矣。及后汉,汝阳王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然履⑧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⑨也。至于苏慎、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建安⑩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11一篇,时有恻怛。及潘岳12继作,实踵其美。观其虑善13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注释】
①赋宪之谥:即指《逸周书·谥法》。赋,布;宪,法。赋宪,即布法。谥,古时帝王和有地位的人死后所追加的号。
②短折曰哀:是《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话。折,即夭折,年幼而死为折。
③遣:发,这里指表达。
④下流:即下辈。
⑤百夫莫赎:秦穆公死后用“三良”来殉葬,人们为了哀悼“三良”写了《诗经·秦风·黄鸟》,其中有“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诗句。赎:换回。
⑥诗人:指《诗经》的作者。
⑦帝伤而作诗:汉武帝伤悼霍嬗的暴死而作诗,今已不存。
⑧履:践,走,冲入。
⑨仿佛乎汉武:指和汉武帝所作霍嬗哀辞十分的相似。
⑩建安:东汉末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11行女:自从贾谊南渡湘水,抒发幽愤而著《吊屈原赋》,这篇作品,体制同于哀吊,事情核实,文辞清丽,含义哀痛,这要算最早出现的吊文作品。到司马相如的《吊秦二世赋》,完全用的是赋的体裁。桓谭认为他的话言辞悲恻凄怆,能使读者为之叹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结尾能够切中要害,作了结论能使人感到悲伤。扬雄哀吊屈原写《反离骚》,用了很多心思,但成就不大,他立意要反诘《离骚》,但是文辞却滞重不流畅,没有什么新意不生动。班彪的《悼离骚》、蔡邕的《吊屈原文》,都擅于提出疑问,然而他们都依附贾谊,就很难和贾谊并驾齐驱了。胡广的《吊夷齐文》和阮瑀的《吊伯夷文》,对伯夷、叔齐都只有赞扬而没有不满;王粲的《吊夷齐文》对伯夷、叔齐的讽刺指斥的确巧妙。但胡广、阮瑀是嘉奖夷齐的清高,王粲是嘲笑夷齐的狭隘,各有各的用意。祢衡的《吊文》,文采繁缛但是分量不够。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并序》,序写得精巧而正文却很冗繁。从此以下,便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

【原文】
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末造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固宜正义以绳②理,昭德而塞违③,割④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⑤矣。

【注释】
①末:后期,有衰世之意。造:作。末造:指衰世。
②绳:准绳,纠正。
③昭:明。塞:止,防止。违:过错、过失。
④割:应作“剖”。剖:分析、剖析。
⑤夺伦:违礼,违反要求。夺,失误;伦,条理。

【译文】
吊辞虽然在古代就有它的意义和作用,但那时很质朴,后代却注重文辞华丽。华丽过分,情韵缓慢,就变成赋了。吊文确实应该端正意义,纠正事理,宣扬美德,防止错误,分析好坏来进行褒贬,文辞不悲哀而内容纯正,就不会失去吊文的义理和特点了。

【原文】
赞曰:辞定所表,在彼弱弄。苗而不秀,自古斯恸①。虽有通才,迷方告控②。千载可伤,寓言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