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①。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②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③,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昔风后力牧伊尹④,咸⑤其流也。篇述者,盖上古遗语,而战代所记者也。至鬻熊⑥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目肇始,莫先于兹。及伯阳⑦识礼,而仲尼访问,爰序道德⑧,以冠百氏⑨。然则鬻惟文友,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
【注释】
①立德,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太上,最上等。
②君子:有道德、智慧的人物,主要指封建士大夫。
③特:不同寻常。达:显名。
④风后、力牧:传说中黄帝的臣子。伊尹:商朝的开国功臣。
⑤咸:都、皆。
⑥鬻熊:周文王时人,楚国的祖先。
⑦伯阳: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⑧道德:指《道德经》。
⑨百氏:诸子百家。
【译文】
《诸子》是对道有很多认识,又表现自己志趣的书。古人认为,人第一位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著书立说。老百姓们群集居住,在纷杂的人群中难以显露出名;有教养的君子的立身处世,所怕的是声名德行不能彰明昭著。只有才华出众之人,才能才华照耀,文章留世,使其声名传布,如同日月高悬。从前黄帝的臣子风后、力牧,商汤的臣子伊尹,都是这一流的人物。风后、力牧、伊尹等人作品,大概是上古遗留下来的话语,经战国时代人的记述而成篇的。到了后来鬻熊通晓道,周文王向他请教,传下来的文辞事迹,经记录下来,成为《鬻子》这部著作。子的名目就是从此开始的,没有比这更早的了。及至春秋时代,老聃精通礼仪,孔子知道后便去访问请教,于是作了《道德经》,成为百家中的开端。那么鬻熊是周文王的朋友,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在圣人和贤者同一时代的时候,他们的著作已经分成经书和子书不同的流派了。
【原文】
逮及七国力政,俊乂①蜂起。孟轲膺儒以磬折,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方技略》。芬菲:花草茂盛,指好作品。
13九流:九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萃:聚集。
14百有八十余家:依据《七略》写的《汉书·艺文志》说“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实际是一百九十家。
15谰言:虚妄的话。
【译文】
到了战国,凭借武力征伐,豪俊杰出的人才纷纷涌现。孟轲信奉儒家学说,对它非常尊崇,庄周阐述道家学说,墨翟执行勤俭刻苦的生活教义,尹文子考核名和实是否相互符合,农家主张治理国家要强调地利,驺子主张养治国政要结合自然变化,申不害、商鞅主张用刑名法术来治理国家,鬼谷子又主张以口舌辩论建立勋业,尸佼则总括各种学术学说,青史子琐细的连缀起各种街谈巷议。诸子百家继承他们的流派,像枝条附着于主干上一样,多的数不清,都是飞若夫陆贾新语,①新书,扬雄法言,刘向②说苑,王符潜夫,崔寔③政论,仲长昌言,杜夷④幽求,咸⑤叙经典,或明政术,虽标论名,归乎诸子。何者?博明万事为子,适⑥辨一理为论,彼皆蔓延杂说,故入诸子之流。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⑦,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⑧。两汉以后,体势浸⑨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此远近之渐变也。嗟夫!身与时舛⑩,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11矣,声其销乎!
【注释】
①贾谊:西汉初期作家。其《新书》讲秦汉政治,也崇仁义。
②刘向:西汉时期学者,著有《说苑》《新序》,记录可为借鉴的遗闻故事。
③崔寔:东汉末期学者,《政论》是其评论当时政治的著作。
④杜夷:东晋初期学者,其先辈都尊崇儒学,本人崇尚道家,其《幽求子》讲道家学说。
⑤咸:当作“或”。
⑥适:主。
⑦去圣未远:古代儒家认为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是圣人,以后便没有圣人了,刘勰也是这个观点。战国时代和后代相比,离圣人的时代特别是孔子的时代不远。
⑧牖(yǒu):窗。
⑨浸:渐渐。
⑩舛(chuǎn):违反,不合。
11靡:消灭。
【译文】
至于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扬雄的《法言》,刘向的《说苑》,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杜夷的《幽求子》,它们有的叙述先圣的经典,有的阐明政见治术。虽然这些著作中许多都标立了论的名称,也是属于诸子的。为什么呢?广泛阐明万事万物的道理的属于诸子,只辨析某一道理的是论,而上述著作的内容都牵涉到各种内容,所以归入诸子的范围。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离开圣人在世还不远,所以诸子眼光能够跳出当世,超脱地高谈阔论,自成一家。两汉以后,诸子文体的势头渐渐衰弱,诸子虽然认识到儒家学说这一平坦的大路,但大多属于依傍儒学加以采选:这就是诸子由远到近的逐渐变化。唉!一个人的身世理想与所处的时代不符合,他的志向和理论只有从他的著作中才能得到申述。他们的立论高出于万古之上,他们的心怀寄托在千载之后。就是金石靡烂消灭了,他们的声名难道会消亡吗?
【原文】
赞曰:丈夫处世,怀宝挺秀。辨①雕万物,智周宇宙。立德何隐,含道必授。条流殊述②,若有区囿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