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①黼扆,而响盈四表,唯②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③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④。誓以训戎⑤,诰以敷⑥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⑦,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⑧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绋,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⑨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注释】
①渊嘿:沉默。渊,深渊;嘿,同“默”。
②唯:只。
③制性:儒家认为天命叫性,性是天生的。天子要根据天命来制定人性,助善去恶。
④诰:发布施政命令。誓:起兵讨伐宣言。
⑤戎:军事。
⑥敷:展布、实行。
⑦七国:战国时代。
⑧书:指《尚书》。
⑨陇右:东汉初武将隗嚣驻地,在今甘肃一带。此处指隗嚣和汉光武帝通书信。

【译文】
皇帝统治天下,他的话是神圣的。他静坐在御座上,而他的声音却可以传遍四方,就是因为诏书、策书的作用吧!从前轩辕黄帝和唐尧虞舜的时代,作为天子的话都称为“命”。“命”本来的意义,就是古时帝王给有功德的人赐姓。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还兼有了“诰”和“誓”的作用。誓命是用来教训军队的,诰命是用来敷告政事的。命是从天命借用来的,所以用来给有功之人授予官爵和赐福后代。《周易》的《姤卦·象辞》说:“天子用颁布命令来告诫教训四方臣民。”诰命发动臣民的作用,就好像起大风那样,只要风一吹,草就会随风而动。下到战国时代,就都称为“命”,“命”,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了天下,把“命”改叫做“制”。汉代初年制定法制,把命分为四类:一类叫策书,二类叫制书,三类叫诏书,四类叫戒敕或敕书。敕书用来告诫州郡地方长官,诏书用来告示百官,制书用来施行赦免罪行的命令,策书用来封赐王侯。“策”,就是简策;“制”,就是裁断;“诏”,就是告诉;“敕”,就是改正。《诗经》说,“害怕这告急的简书”;《周易》说,“君子节制的来制定礼的等级制度”;《周礼》说,“向北方诏告明察事理之神”,《尚书》说,“敕正奉行上天的命令”。从上述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根据经典来确立的名称。在远处的就用诏书,在近处的就用命令,这是习用秦朝的制度。《礼记》说,“如果君王的话像丝一样细,那它传出去就会像钓鱼线一样粗”,所以君王对群臣说话要谨慎。虞舜看重发布帝命的纳言工作,周王因看重纳言官员而把他比作为王的喉舌。因此两汉起草诏书文告,就由尚书省来主管。君王的话影响很大,说了就要写进历史书。如果他说的话只有钓鱼线那么细,那传播出去就会有引棺的大绳那么粗,而且君王的号令一出,就像汗水一样,不能收回。所以淮南王刘安有英才很会做文章,汉武帝每次给他回信或赐书,都要叫“戒”,就是谨慎的意思,夏禹说“用美好的话来警诫他”。君王、父亲和老师是最尊严的,这三者给人的恩德是无穷的。汉高祖的《手敕太子文》,东方朔的《诫子诗》,也都是临终遗嘱的作品。到东汉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以后,许多人都遗留下了家戒。班昭著的《女诫》,完全可以称为辅母和女师了。“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说出话来让百姓照着去做。舜叫契公布五种教诲,所以后来王侯大臣对百姓的训示便称为“教”。从前郑弘为南阳太守,他发布的一条条教令为后世所称道,这就是因为他治理政事的头绪明白。孔融做北海太守,他的教令写得有文采但是很难推行,这是因为教令违背了政治体制。如诸葛亮的教令,内容详细周到,文辞简明;东晋庾稚恭的教令,明白而决断。他们的教令都是道理得当文辞恰切,是好的教令。在教令这种文体之外,还有“命”这种文体。《诗经》说“有命令从天神那里发出,授命文王取代殷商作天子”,表明命是上对下,是重要的。《周礼》说“教育官师氏诏告天子周王”,这说明“诏”是臣下报告天子的用辞,没有“命”那么重要。可是现今“诏”成为皇帝专用的文体,“诏”变得比“命”重要了。这就是古代和今天文体的变化。

【原文】
赞曰:皇王施令,寅严宗诰。我有丝言①,兆民伊好。辉音②峻举,鸿风远蹈。腾义飞辞,涣其大号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