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周爰谘谋,是谓为议。议之言宜①,审事宜也。易之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书曰,“议事以制,政乃弗迷”②。议贵节制,经典之体③也。昔管仲称轩辕有明台之议,则其来远矣。洪水之难④,尧咨四岳⑤,宅揆之举,舜畴五人⑥;三代所兴,询及刍荛⑦;春秋释宋,鲁僖预议⑧。及赵灵胡服,而季父争论⑨;商鞅变法,而甘龙交辨:虽宪章无算⑩,而同异足观。

【注释】
①宜:合理。
②“周书”三句:《尚书·周官》有“议事以制,政乃不迷”的话。
③体:体制,指要求。
④洪水之难:相传唐尧时洪水的灾难。
⑤尧咨四岳:《尚书·尧典》有尧就洪水为灾向四岳咨询商议的记载。咨:和人商议。四岳:四方诸侯的首领,尧问四岳治理洪水的人选。
⑥宅:处在。揆:度量,度量人选。宅揆之举:举荐政务官。畴:谁,问谁可任。朝臣向舜推举禹、弃、契、皋陶、垂五人。《尚书·舜典》中有“舜畴五臣”的记载。
⑦刍荛(chú ráo):打柴者,指老百姓。
⑧鲁僖预议:鲁僖公参与议论释放宋襄公的事。预:同“与”,参与。
⑨“赵灵胡服”二句:《史记·赵世家》载,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服装,改穿胡人服装,便于骑射,他的叔父公子成反对,展开了争辩。赵灵,赵武灵王。季父,即叔父公子成。
⑩宪章:法制,指写“议”的法则。无算:无数,指多。

【译文】
《诗经》说“于是诚心地访寻贤人来商量。”可见普遍的访问谋划就是说的“议”。“议”之所以说是说话得宜,就是因为考查事情仔细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①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②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者造士,选事考言③。汉文中年,始举贤良,对策④,蔚为举首;及孝武⑤益明,旁求⑥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⑦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观晁氏之对,验古明今,辞裁以辨,事通而赡⑧,超升高第,信有征⑨矣。仲舒之对,祖述春秋⑩,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恩者11,事理明也。公孙之对,简而未博,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所以太常居下,而天子擢上也12。杜钦13之对,略而指事,辞以治宣,不为文作。及后汉鲁丕14,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人高第。凡此五家,并前代之明范也。魏晋已来,稍务文丽,以文纪15实,所失已多,及其来选,又称疾不会,虽欲求文,弗可得也。是以汉饮博士,而雉集乎堂16;晋策秀才,而麇兴于前:无他怪也,选失之异耳。

【注释】
①射策:汉代取士的考试制度之一。主试者将疑难题写在很多的简册上,把题目遮住然后由应试者自己取答。
②射侯:射箭靶。侯,射布,张挂以受矢,即箭靶。
③选事:考试才学。考言:考试辞令。
④晁错对策:指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是汉文帝选拔人才所作,在参加对策的百余人中最好。
⑤孝武:汉武帝。
⑥旁求:广求。俊乂:杰出人才。
⑦甲科:汉代射策,按试题大小、难易分甲乙科。
⑧赡:富。
⑨征:证验。
⑩祖述春秋:宗祖阐述《春秋》之学,即儒家之学。
11烦:烦琐。恩:乱。
12“太常居下”二句:《汉书·平津侯传》:公孙弘被推荐对策,作对策者有百余人。太常官将他的对策列为下等。汉武帝看后,将其升为第一。擢,提升。
13杜钦:西汉文人。作有《举贤良方正对策》和《白虎殿对策》。
14鲁丕:东汉文人,其《举贤良方正对策文》主张“从民之所欲,除民之所恶”,所以称为“儒雅”。
15纪:记述综理。
16“汉饮博士”二句:《汉书·成帝纪》:成帝命博士行饮酒礼,有野鸡飞来停在堂上叫,当时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但这与选举人才无关,这里只是用来作对偶。雉,野鸡。

【译文】
还有对策,是对答诏书所提问题而向天子陈述自己的政见;射策,就是为了探究事理而向天子奉献自己的意见。言辞说得中肯,事理又说得准确,就如同射箭射中了靶心一样。对策和射策两种文体的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属于“议”的另一种体裁形式。古代造就的人才,选拔能办事的,考试善辞令的。汉文帝中期,开始诏令诸侯王公卿和地方官郡守举荐贤良。晁错回答汉文帝提问的《对策文》最好,被举荐为第一名。到了汉成帝更为显著,广泛访求人才,对策的人因第一而被提升任用,射策的人射中了甲科便入仕做官。这确实是选拔贤才的重要方法。看看晁错的《对策文》,检验古代来说明当今,文辞有裁断而辨明事理,论事通达而丰富,他能够超群出众,高升第一,确实完全是有根据的。董仲舒的《对策文》,根据《春秋》的大义,本着阴阳两气相生的变化,研究各个时代的政治演变,文辞多而不烦琐混乱,是由于明白事理的缘故。公孙弘的《对策文》,简明扼要而不旁征博引,然而他能总括要点而文辞简约,事情切合而情理昭举,所以太常官虽然把它定位下等,而汉武帝却把它擢升为上等。杜钦的《对策文》,对答得简略,却肯切地指出了他的好色事实,他的文辞因治事而作,不为辞藻而作文。到了东汉的鲁丕,他的对策文辞质朴,以儒家的正论合于对策,说到了点子上,因此他独自考入高等。以上这五家的对策文,都是前代公认的典范。从魏晋以来,渐渐追求文辞的华丽,以文辞来记载讲求实际的对策文,不足之处就多起来了。到他们被推举来应选,又假称有病不参加对策,虽然想征求对策文,也不能得到了。所以西汉成帝举行的博士饮酒礼,有野鸡飞来停在堂上;晋成帝召会各州郡的秀才举行对策考试,有麇鹿出现在堂前。这没有什么怪异,只不过是选举失当的怪异罢了。

【原文】
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①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②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难矣哉,士之为才也!或练治而寡文,或工文而疏治。对策所选,实属通才,志足文远④,不其鲜⑤欤!

【注释】
①密:密切,结合。
②迂缓:濡滞、徐舒。
③恢恢:广大的样子。
④志足文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足,成。
⑤鲜:少。

【译文】
驳这种文体,偏重在辩论事理,各自执有不同的见解;对策宣扬理论,大力阐明治理天下的道理。对策如能使所述的事宜符合治国之道,所说的道理密切结合当时政务;能斟酌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来陶铸世俗,而不是迂缓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议,运用通权达变来拯救世俗,而不是刻薄的谬论。如果论议能像狂风的广大而能吹到远方,像水的盛大而能不泛滥,那就要算是朝廷上的优秀对策文了。难得呀,有才的士人!有的熟练于治理政务却缺乏文才,有的精通做文章却又疏远治理政务,通过对策所要选拔的是那些既会治理国家又有文采的,这种人确实是通才。思想能充分表达,文采传播久远,这样的人才不是很少吗?

【原文】
赞曰:议惟畴政①,名实相课②。断理必刚,搞辞无懦。对策王庭,同时酌和③。治体高秉,雅谟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