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百家姓排名:1 新百家姓排名:8

赵 姓 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
天水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
〖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
胸罗数万甲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胄;
今有琴鹤世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
〖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
工收擅画树大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常山骄子英雄胆;
松雪道人绝妙书。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发棹唱持楫请命;
推针绝绣帛成图。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来北固;
湖连沧海欲东游。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跨虎执鞭号元帅;
舍身抗日称英雄。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 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
〖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
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 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赵姓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源于《史记·张汤列传》。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
〖利令智昏〗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
〖指鹿为马〗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赵姓字辈】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