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百家姓排名:59 新百家姓排名:36

姓氏来源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 郊:字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
袁 枢:字机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南宋史学家。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袁 江: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善界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 。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 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 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
袁宗道、、袁中道:湖北省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
袁崇焕:字元素,明代广东省东莞人。好谈边事。万历进士,因获宁远大捷,官至辽东巡抚。崇祯元年(1628)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平台召见时慷慨陈词计画五年复辽。结果第二年后金军就进围北京,这是自明与满洲人交战以来,满洲人第一次直接攻击帝国的心脏、皇帝本人。这样的结果让崇祯如梦方醒,与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形成的这种巨大反差让崇祯想死的心都有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看法于是急转直下,不仅仅是失望,还有受了欺骗和愚弄后的羞辱与痛恨,故被崇祯帝处死。
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郡望堂号
1、郡望
陈 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2、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
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袁姓宗祠通用对联〖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扬风惠政;
卧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疏陈五弊;
曲列三绝。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书藏万卷;
笔扫千军。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倚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
接武在文章。
——康有为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
无人不拜老神仙。
——黄之纪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孙子潇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门。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
节高卧雪对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
随园女弟,小草楼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袁家云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袁姓典故〖袁天纲相面武则天〗
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纲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
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来此做客,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贵子。”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让他相面,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将来官可至三品。”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袁天组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脱口说道:“这位公子神色奥妙,前途不可限量。请抱着他走动走动,我再仔细相命。”袁天纲看了会儿,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大吃一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中之最贵者。”袁天纲再从侧面看,又惊讶道:“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预测,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义犬报仇〗
早在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
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
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
升明元年(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
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脔婿〗
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
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袁凯装疯避祸〗
袁凯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录应处决的囚犯,让袁凯送给皇太子审核。皇太子将名单删减了不少,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就问袁凯:“朕与太子哪个正确?”袁凯一听此话,大费周折,双方都得罪不起,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急切之间,他巧妙对答:“陛下对囚犯处以极刑,从法律上说是正确的。而太子宽宥罪犯,说明太子心地仁慈。”朱元璋平常对人猜忌多疑,苛暴寡恩,一听此话,认为他在耍滑头。就把他关进监狱,随后又宽宥之。但是每逢早朝,朱元璋一见袁凯总要说“这是个滑头”。
伴君如伴虎,袁凯深知朱元璋秉性;凶残狠毒,许多功臣良将都被他诛杀,一定大事不妙,恐怕大祸临头。在一次早朝时,袁凯诡称中风,仆倒在地不起。同僚们慌作一团,朱元璋冷冷地说:“他既然中风了,就一定失去知觉。让我试试,看他是否假装。”命侍从用铁钻钻他,袁凯忍住痛,像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朱元璋这才相信,把他逐出朝廷,赶回家中。
袁凯回乡后,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就装起疯来,用铁索锁住自己的脖颈,毁坏自己的形体。他还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沙糖搅拌后,从竹筒里挤出来,状似猪狗拉下的粪便,暗地里用布撒在篱笆脚下和水边,故意让人看见他爬着去取来吃。
后来朱元璋常念叨他:“东海跑掉了一条大鳗鲡,到哪里找回来呢?”于是派人到他家去,起用他为本郡的儒学教授,在乡饮酒礼上被尊为上宾。袁凯瞪着眼睛,注目细看使者,唱起了《月儿高》一曲。使者回报皇上,朱元璋这才认为袁凯真的疯了,便搁置下来。
〖袁知县智取骗骡人〗
明代江西人袁道任太平县知县时,县里有位老农,家住深山中。有一天,老农用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去购买东西。走到半路,骡子倔强不肯走,老人正无计可施时,一年轻人骑着毛驴前来,关切地问老人:“老人家,往哪里去呀?”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到县城去,可这畜牲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人闻听此言,眼珠转了一转,对老人道:“我正好也要到县城,咱们可以同行。这里离县城还远呢,如果不加快速度,天黑以前赶不到县城。这样吧,既然你的骡子不听话,你又摆弄不住它,我的毛驴很驯服,为了早点赶到县城,暂且跟你换一下坐骑,怎么样?”老人觉得这年轻人真是通情达理,虽然素昧平生,却热心助人,便很感激地骑上毛驴。年轻人也跨上骡子,与老人边走边聊。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年轻人突然挥鞭猛抽骡子,拱手一揖:“老人家,得罪了。”便飞奔而去。
老人这才知道遇到了骗子,想到大半生家产顷刻间被人骗走,真是悔恨万分,无奈之下,老人便告到袁知县那里。袁知县听罢案由后,沉吟不语,忽然下令把毛驴关在厅堂上,不准给它喂食,并要老人不要离开,四天后再来听消息。老人也不知道袁知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焦灼地等待。
四天后,袁知县升堂,宣老人进堂问道:“你还认得离去的路吗?”老人道:“我知道。”袁知县说:“那好,今天就让你找到骡子。”于是就叫隶卒牵着毛驴同老人一道来到丢失骡子的地方,然后放开毛驴任其所往。毛驴因为饿得厉害,而且熟知回家的老路,飞快奔回主人家。老人和县衙隶卒跟进一看,老人的骡子正系在这家门前,老人指着这家院子中站着的年轻人叫道:“这就是骗我骡子的人。”隶卒们一拥而上,将其捆绑到县衙去见袁知县,那人只得认罪。
〖随园三妹〗
随园的创始人赵翼,被称为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他提倡女学,并设馆招收女弟子,教之以诗,传授性灵之说,对清代的妇女文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园三妹,即袁枚的三妹袁素文、四妹袁绮文和堂妹袁秋卿。她们姊妹三人都是清代著名女诗人,袁枚曾编辑她们的诗稿刊行于世,题为《三妹合稿》。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三妹皆能诗,不愧孝绰门风,而皆多坎坷少福泽。”时人也把随园三妹比之为“孝绰三妹”。随园三妹,素文遭夫虐待,绮文早寡,秋卿早逝,即所谓“多坎坷少福泽”之意。
袁素文,名机。她幼时嫁给如皋高绎祖,婚后遭丈夫虐待。绎祖嗜赌成性,暴戾佻荡,蛮无人理,使她无法在高家呆下去,不得已而归母家。不久,高绎祖去世,一年后她也死去。著有《素文女子遗稿》,收《三妹合稿》中。试看其咏物诗《灯》:
添尽兰膏惜寸阴,煎熬终不昧初心。孤檠柄曲吹痕淡,细雨更残背壁深。
有焰尚能争皎月,无花只可耐孤吟。平生一点分明意,每为终风恨不禁。
袁绮文名杼,字静宜。据《杭郡诗辑》记载,袁杼早寡,只好徙随园依附其兄袁枚。其诗著有《楼居小草》。其《哭儿》诗写得情意深挚:
容易芝兰膝下生, 一朝缘尽夜三更。阿娘知汝《离骚》熟,苦诵《招魂》坐到明。
顷刻书堂变影堂, 举头明月望如霜。伤心拟拍灵床问: 儿往何乡是故乡?
诗中描写的是儿子死前的情景。袁杼儿名执玉。执玉9岁时能诗,12岁时入学,15岁秋试毕得病。病危时,他已瞑目,既而忽强睁眼问母亲:唐诗“举头望明月”的下句是什么?母亲回答是“低头思故乡”。他听了母亲的回答,哭着死去。“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表现的是母爱深情。
袁秋卿,名棠,字秋卿,又字云扶,袁枚的堂妹,扬州汪孟翊的妻子。婚后,夫妻和谐,情感甚笃。不幸的是,秋卿因难产而死。袁香亭为此在诗中说:
最苦高堂念,怀中小女儿。至今传死信,未敢与亲知。
书远摹多误,人稠语屡歧。调亭两边意,暗泣泪如丝。
“怀中小女儿”,即指分娩之难而言。秋卿诗著有《绣余吟稿》和《楹书阁遗稿》,收入《三妹合稿》中。其《七夕》诗,写得清绝而有韵味:
遥见微云海上生,接来一带鹊桥横。几家帘摧针楼月,何处人吹玉管笙?
传说女郎今夕会,果然风露此时清。嫦娥似亦怜深意,影照银河分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