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不荐士
【原文】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①,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②隐居深山,蒯彻③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④,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⑤,尝干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人常畏死,则为奇者吾得执①而杀之,孰敢?”读者至此,多以为老氏好杀。夫老氏岂好杀者哉!旨意盖以戒时君、世主视民为至愚、至贱,轻尽其命,若刈草菅,使之知民情状,人人能与我为敌国,懔乎常有朽索驭六马之惧②。故继之曰:“常有司③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④。夫代大匠斫,希⑤有不伤其手矣。”下篇又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且人情莫不欲寿,虽衰贫至骨⑥,濒于饿隶,其与受僇而死有间矣,乌有不畏者哉?自古以来,时运俶扰,至于空天下而为盗贼,及夷考⑦其故,乱之始生,民未尝有不靖之心也。秦、汉、隋、唐之末,土崩鱼烂,比屋可诛。然凶暴如王仙芝、,不过侥觊⑧一官而已,使君相御之得其道,岂复有滔天之患哉!龚遂之清渤海,冯异之定关中,高仁厚之平蜀盗,王先成之说王宗侃,民情可见。世之君子,能深味老氏之训,思过半矣。
【注释】
①得执:可以抓起来。
②懔乎:凛然警惕的样子。常有朽索驭六马之惧:常常有像用腐朽的绳索去套六匹马拉的破车这样的忧虑和恐惧。
老子③司:掌管。
④斫:砍伐。
⑤希:少。
⑥衰贫至骨:穷困潦倒到极点。
⑦考:探究。
⑧侥觊:觊觎。
【译文】
老子说:“老百姓经常不怕死,用死来吓唬他们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能使人们都怕死,那么对于极少数胆敢作奸犯科、不顾身家性命的人,我就可以把他们抓起来统统处死,这样谁还敢违法取死呢?”读到这里,多数人都会认为老子是个好杀之人。实际上,老子哪里是什么好杀之人呢?他的本意只不过是想告诫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千万不要把老百姓视为最愚蠢、最卑贱之人,随心所欲地处死他们就如同铲除小草一样。老子希望君主们能全面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明白每一个人都可能像敌对国家一样对自己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时刻提心吊胆,高度警惕,犹如用腐朽的绳索套着六匹马拉的一辆破车。所以他接着说道:“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就如同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老子在下一篇中又说道:“老百姓之所以轻率地不惜生命去冒险,是因为统治者拼命地想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适,以致逼得百姓不惜生命去冒险。”况且希望长寿是人之常情,即使是穷困潦倒到了极点的人,其处境已与饥寒交迫的奴隶相似,但是和受戮而死仍然是大不相同的,难道会有人不怕吗?自古以来,时运多变,甚至于普天之下的人都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可是仔细地探究事变发生的原因后就会发现,事变初起时,老百姓并没有不安分之心。秦、汉、隋、唐末期,形势犹如土崩瓦解、鱼腐肉烂,几乎家家有罪,人人可杀,可是像王仙芝、黄巢这样的罪魁祸首,所觊觎的只不过是一官半职而已。如果国君和宰相御下有方,难道会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吗?从西汉龚遂之肃清渤海郡(今属河北),东汉冯异之平定关中,高仁厚之镇压蜀盗,王先成之劝说王宗侃等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情,只要能够活下去,他们并不愿意犯上作乱。世上的君子,如果能够仔细地玩味老子的这番话,就可以少犯很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