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志上、下两分卷,分食、货两大部分,大大地修补和发展了《史记·平准书》的内容。《平准书》专写汉代财政,史论结合,对武帝文治武功、兴功兴利,多所讽刺,于论自然进步,于史则欠片面。《食货志》言食、货二者乃“生民之本”,分别叙述远古时代至于王莽时期的农政和财政,兼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详载有关议论,论述具体,内容丰富,远胜于《平准书》的内容。它是研究先秦秦汉财政经济史以及王莽改制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以“食足货通”,揭示全志主旨,又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贸迁有无”为立足点,宣传取多益少、有无相通的观点,基本上肯定武帝时期“平准、均输”

  等财经政策;这与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17)。”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无)贫,和亡(无)寡,安亡(无)倾(18)。”是以圣王域民(19),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20),开市肆以通之(21),设庠序以教之(22);十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衣,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无)废官,邑亡(无)敖民(23),地亡(无)旷土。

  (1)《洪范》八政:《尚书·洪范》记载箕子向周武  (1)大命:命根子。(2)怀:招徕。附:归附。(3)末技:犹末作、末业,指工商业者。游食:指弃农而游食之人。缘:循也,依也。(4)直:竟也。为此:若此。懔懔:危也;指天下危困。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1),躬耕以劝百姓。复说一曰(2):(1)籍田:一作“藉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表示以奉祀宗庙,且有劝农之意。文帝前二年,始开籍田。(2)晁错:本书有其传。下文为《论贵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饲)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无)捐瘠者(3),以畜(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4),加以亡(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言(蓄)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5),民有余力(6),生谷之上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7),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8),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9),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1)食(si)之:给之吃。(2)衣(yi)之:给之穿。(3)捐瘠:犹弃尸(吴恂说)。(4)不避汤、禹:不比汤、禹时少。(5)遗利:尚未充分利用。(6)余力:尚有潜力。(7)山泽之利:指山林川泽中的物产。(8)地著:安居于农村。(9)池:指护城河。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1);饥之于食,不待甘旨(2);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3),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4),薄赋敛,广畜(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1)轻暖:指又轻又暖的衣服。(2)甘旨:指美味的食物。(3)再食:吃两顿饭。(4)务:劝勉之意。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1),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无)饥寒之患(2)。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3),亡逃者得轻资(赍)也(4)。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5),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牧:养也,引申为统治。(2)周:谓周游。(3)劝:鼓励之意。(4)轻赍:轻便而易于携带之财物。(5)中人:指一般体力之人。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臧(藏),伐薪樵,治官府(1),给繇(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2)。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3),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4),有者半贾(价)而卖,亡(无)者取倍称之息(5),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6),小者坐列贩卖(7),操其奇赢(8),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仟佰(阡陌)之得(9)。因其富厚,交通王侯(10),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邀)(11),冠盖相望,乘坚策肥(12),履丝曳缟(13)。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1)治官府:为官府修理房屋。(2)长幼:抚育儿童。(3)政:读为“征”。急征暴赋:言急其征,暴其赋,而敛之又不以时(王念孙说)。(4)朝令而暮(改)当具:言朝出令而暮则求具。改:衍字。唐写本无“改”字。当:则也。具:谓收齐租税(李庆善说)。(5)倍称:谓取一偿二。(6)积贮倍息:囤积居奇,以取成倍之利润。(7)坐列贩卖:摆摊贩卖。(8)奇赢:积储奇货以赚钱。(9)阡陌之得:指土地之利。(10)交通:交往勾结之意。(11)游遨:游逛之意。(12)乘坚策肥:乘着好车,驾赶肥马。(13)履丝曳缟:脚穿丝鞋,披着宽长的绸衣。曳:拖也。

  谓衣长而拖于地。今法律贱商人(1),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3);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4),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5)。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6),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7),复卒三人(8)。车骑者(9),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10),汤池百步(11),带甲百万(12),而亡(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13),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14)。爵者,上之所擅(15),出于口而亡(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1)今法律贱商人:谓汉朝贱商。但汉代人“仍然重视商贾”,当时镜、印等物多有“重商之表示”(陈直说)。(2)乖迕:相违背之意。(3)贵粟:重视粮食。(4)县官:指官府。(5)渫(xie):分散:流通。(6)损:减少。(7)今令:现法令。车骑马:指装备齐全的战马。(8)复卒:言当服兵役者免除之,不当服兵役者免除其赋税。(9)车骑:此亦指战马。(10)十仞:谓高十仞。仞:有说八尺曰仞,有说七尺曰仞。(11)池:护城他。以沸汤为池,喻其深险。(12)带甲:穿着盔甲的兵士。(13)五大夫:爵名,第九等级。(14)骑马:此亦指战马。(15)擅:谓专有。

  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1),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2),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3)。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4),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愈)勤农(5)。时有军役(6),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熟)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7)。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1)上造:爵名,第二等级。(2)大庶长:爵名,第十八等级。(3)用:犹以。“渫”(xie):疏散。(4)时赦:及时实行赦免。(5)勤:唐写本作“劝”。(6)军服:服兵役。(7)十二年:指文帝前十二年(前167)。

  后十三岁(1),孝景二年(2),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3)。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价)以招民(4);及徒复作(5),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6),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屡)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7),贯朽而不可校(8)。太仓之粟陈陈相因(9),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10)。众庶街巷有马,仟陌(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众(11)。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12);居官者以为姓号(13)。人人自爱而重犯法(14),先行谊(义)而黜愧辱焉(15)。于是罔(网)疏而民富(16),役财骄溢(17),或至并兼(18),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19)。宗室有土(20),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无)限(21),物盛而衰,固其变也(22)。

  (1)后十三岁:唐写本作“后十二年”。自文帝前十三年(前167)至景帝元年(前156),正是十二年。(2)孝景二年:前155年。(3)三十税一:税率三十征一。(4)裁其价:谓削减卖爵之价。(5)徒复作:谓弛刑徒。(6)始:《史记》作“益”。造苑马:建立牧马场。以广用:言以满足广泛的需要。(7)累百巨万:积累达数百万万。(8)贯朽:谓穿钱之绳已腐烂。校:谓计数。(9)太仓:京师之粮仓,在长安城外东南方。陈陈相因:谓陈谷年年增积。(10)腐败:腐烂。(11)牸(zì)、牝(pìn):皆雌性动物,此指母马。(12)为吏者长子孙:谓为官者长期任职,子孙长大而本人仍在官位。(13)居官者以为姓号:谓为官者以官职为姓。如掌仓库之吏,曰仓氏、库氏。(14)重犯法:谓以犯法为戒。(15)行义:品行,道义。(16)网疏:谓法网疏而不密。(17)役财骄溢:言恃其富有而骄盈不轨(李庆善说)。(18)并兼:谓兼并土地。(19)以:则也。武断于乡曲:谓横行于乡里。(20)宗室:这里指刘氏。有土:指有封邑者。(21)车服:车马服饰。僭上无限:超过朝廷的规定而毫无限制。(22)物盛而衰,固其变也:谓事物盛极则衰,实乃必然的变化规律。

  是后,外事四夷(1),内兴功利(2),役费并兴(3),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4):“《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5),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6),而损生民之具也(7)。愿陛下幸诏大司农(8),使关中民益种宿麦(9),令毋后时(10)。”又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11),其求易共(供);使民不过三日(12),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供)税(13),下足以畜妻子极爱(14),故民说(悦)从上(15)。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又颛(专)川泽之利(16),管山林之饶(17),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18),已,复为正(19),一岁屯戍(20),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21),盐铁之利(22),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23),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无)聊(24),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25),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26),以澹(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27),除专杀之威(28)。薄赋敛,省繇(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

  (1)四夷:指周围各族。如匈奴、西南夷、两越等。(2)功利:指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等。(3)役费:指劳役、费用。(4)董仲舒:本书有其传。(5)麦禾不成:麦子与稻子收成不好。(6)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谓这样每年失去《春秋》所重视的粮食作物。(7)具:指吃饭问题。(8)大司农:官名,掌管租税钱谷和国家财政收入。九卿之一。(9)益种宿麦:多种经冬小麦。(10)后时:谓错过农时。(11)不过什一:不超过十分之一。(12)使民:谓使民服役。(13)事上供税:事奉皇上,贡纳赋税。(14)极爱:尽其爱。(15)说(悦):王先谦曰:唐写本“说”下有“而”字,当据补。(16)川泽之利:指鱼、盐之类。(17)山林之饶:指矿产与木材之类。(18)月:谓每年一个月。更卒:成年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轮番给本县服役。(19)正:指正卒。成年男子在郡县服役,受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还要赴京师作卫士,或保卫京城,或给诸官府服务,或守卫离宫别苑,或为官府养马,等等。(20)屯戍:也称“徭戍”或“戍边”。成年男子调到边疆,从事边防事宜。(21)田租:按田亩所征之税。古时以征自田亩的收入曰“租”,而征自工商货物的收入曰“税”,后世不分,合称“租税”。口赋:或称“口钱”、“口算”。即人头税。汉代对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成年人征税,每人一百二十钱,称为算赋。又对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征税,每人每年纳二十钱,武帝另加三钱以补充车骑马之用。(22)盐铁之利:官府专卖盐铁,占据其利。(23)或耕豪民之田:谓租用豪富地主之田。税什五:十分之五的田税。 (24)无聊:意谓无以为生。(25)赭衣:指罪犯。(26)名田:占田。(27)去:免去。(28)专杀:指擅杀奴婢。(29)功费:指徭役、赋敛。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1)。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2)。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畎。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3)。后稷始畎田,以二耜为耦(4),广尺深尺曰甽(5),长终亩(6)。一亩三畎,一夫三百畎(7),而播种于畎中。苗生叶以上(8),稍耨陇草(9),因聩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耘)或芓(籽),黍稷儗儗(薿薿)(10)。”芸(耘),除草也。芓(耔),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11),陇(垄)尽而根深(12),能(耐)风与旱,故儗儗(薿薿)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13)。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14),故宙五顷(15),用耦犁(16),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17),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18),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19),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20)。学耕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亡(无)以趋泽(21),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22)。过奏光以为丞(23),教民相与庸挽犁(24)。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25),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26),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27)。令命家田三辅公田(28),又教边郡及居延城(29)。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30),用力少而得谷多。

  (1)丞相:指车千秋。本书有其传。(2)搜粟都尉:官名:掌管军马饲料。(3)代田:赵过的代田法是,将一亩分成三畎三垄(作物种在畎内)。畎、垄的位置每年调换,故称“代田”。畎:垄间之沟。畎播则垄休。(4)二耜为耦:对古代耦耕,今人说法不一。有说两人共持一耒,各以足踏木叉上所贯的小横木,一椎一发,向后移动。有说是两人协作,或并肩共同操作,或轮番操作,或一人发土、一人碎土(参考《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5)广尺深尺曰甽:古代以宽一步长百步的土地面积为一亩,一步为六尺,一亩分三畎三垄,故畎广一尺。(6)长终亩:指田畎长六百尺。亩长百步,一步六尺,故亩长为六百尺。(7)三百畎:即一百亩。(8)叶:王念孙、张文虎等云,“叶”上脱一个“三”字。(9)耨:锄也。(10)《诗》曰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甫田》。耘:除草。耔:以土壅禾根。薿薿:茂盛貌。(11)比盛暑:到了盛夏。(12)垄尽:下脱“平”字(王念孙说)。(13)有:语助词。(14)率:大致。(15)故亩五顷:邓展曰:“夫百亩,于古为十二顷,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顷。”(16)耦犁:双犁。(17)缦田:不作垄畎耕作之田。一斛:十斗。(18)太常:官名。主诸陵,有民,故亦课田种(苏林说)。三辅:汉武帝太初元年以京兆尹、左冯诩、右扶风为三辅。(19)大农:即大司农。工巧奴:指善于制作便巧田器之官奴婢。(20)二千石:指郡守诸侯相。令长:县长官。万户以上县为令,万户以下县为长。三老:汉代县、乡有三老,掌教化。力田:乡官,督劝农事。(21)趋泽:谓深耕。地表干,地下湿,“泽”指地下湿处。深耕可以及泽,故称趋泽。今西北农民,犹谓深耕为根泽(金少英说)。(22)平都:县名。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南。(23)奏光以为丞:谓奏请皇上任光为搜粟都尉丞。(24)相与庸:换工协作。(25)率:大致。多人:指庸挽犁之人众。田:谓耕田。(26)离官卒:守卫离宫之卒。田:谓耕种。宫堧地:离宫内墙外墙问之空地。(27)课:计也。 (28)令:使也。命家:谓受爵命一级(公士)以上之家(韦昭说)。田:谓耕种。(29)居延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30)河东:郡名。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弘农:郡名。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南)。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蓄)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1),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2),五凤中奏言(3):“故事(4),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5),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6),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又白增海租三倍(7),天子皆从其计。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8):“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9),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10)。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11),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余,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12)。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价)而籴,而利农,谷贵时减贾(价)而祟(13),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而蔡癸以好农使劝郡国(14),至大官。

  (1)岁数丰穰:谓连年丰收。(2)大司农中丞:官名。属大司农,《百官表》未载。能商功利:能够计算经济措施的功利。(3)五凤:汉宣帝年号,共四年(前57��前54)。(4)故事:指政事先例。(5)岁漕:每年水运。(6)上党:郡名。治长子(在今山西长子西)。太原:郡名。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7)白:陈事。海租:水产税。汉代有海丞官,主海税,属少府。(8)萧望之:本书有其传。(9)御史属:御史大夫的属官。东莱:郡名,治掖县(在今山东掖县)。(10)鱼不出:谓鱼不浮出水面。(11)县官:指官府。(12)生旱气等句:此天人根应之说。(13)减价而祟:王念孙说,“价”上脱一“其”字,“粜”下脱“以利民”三字。(14)蔡癸:邯郸人,官弘农太守,见《艺文志》。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1)。二年(2),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3)。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4),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5),角抵(6),齐三服官(7),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8)。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振(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1)郡十一:十一个郡。(2)二年:指元帝初元二年(前47)。(3)琅邪郡:秦置,汉治东武(今山东诸城)。(4)盐铁官:汉代在郡县设置的盐官、铁官。据《地理志》所载,设铁官者凡四十郡:设盐官者二十八郡,实三十三县。北假:地名。秦汉称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即阳山)以南之夹山带河地区为“北假”。(5)卫:卫士。(6)角抵:秦汉时的一种技艺表演。类似今之摔跤。(7)三服官:设于齐临淄,掌管织造宫廷所用的春、夏、冬三季衣服。(8)省禁苑以予贫民等句:杨树达说:“诸事皆以贡禹之请为之,见《禹传》。”

  成帝时,天下亡(无)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畜(蓄)聚为意。永始二年(1),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2),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3)。

  (1)永始二年:即前15年。(2)梁国:治睢阳(在今河南商丘南)。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平原西南)。比年:连年。(3)刺史:官名。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二部(州),部置刺史,比之郡守,官阶较低而权势较重。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1),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率)以节俭(2)。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3)。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资)数巨万,而贫弱俞(愈)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4),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5),宜略为限(6)。”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7):“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8)。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9),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10)。诸侯王奴婢二百人(11),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12),犯者没入官(13)。”时田宅奴婢贾(价)为减贱(14),丁、傅用事(15),董贤隆贵(16),皆不便也(17)。诏书且须后(18),遂寝不行(19)。宫室苑囿府库之臧(藏)已侈,百姓訾(资)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20)。

  (1)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2)率:为表率。(3)为限:作限制。(4)重:不轻易之意。(5)亦未可详:言未可尽改。(6)略:大略,粗略。(7)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何武: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8)名田国中:言在其封国内占田。(9)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谓居于长安(未就其封国)之列侯及公主,可以在京师之外的县道占田。(10)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谓自列侯至吏民名田,都不得超过三十顷。(11)二百人:谓限定二百人。(12)期尽三年:限期三年调整完毕。(13)犯者没入官:谓逾期即将其过限之上田奴婢没入官。(14)价为减贱:价格降低。(15)丁、傅:指外戚了氏、傅氏,如丁明、傅晏等。参见《外戚传》。(16)董贤:汉哀帝之宠臣,《佞幸传》有其传。(17)不便:谓阻碍。(18)须后:待等将来。(19)遂寝不行:终于搁置不办。(20)天下户口最盛: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一千二百三十二万三千。

  平帝崩,王莽居摄,遂篡位(1)。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舟车所通,尽为臣妾,府库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满(2),狭小汉家制度(3),以为疏阔。宣帝始赐单于印玺,与天子同,而西南夷鉤町称王(4)。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鉤町王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莽遂兴师,发三十万众,欲同时十道并出,一举灭匈奴;募发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转委输兵器(5),自负海江淮而至北边(6),使者驰传督趣(促)(7),海内扰矣。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分裂州郡,改职作官(8),下令曰:“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9),罢癃咸出(10),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11),厥名三十(12),实什税五也。富者骄而为邪,贫者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13)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14),分余田与九族乡党(15)。”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16),天下謷謷(嗷嗷)然(17),陷刑者众。

  (1)王莽居摄,遂篡位:王莽于公元6年居摄,于公元8年十二月篡位。(2)心意未满:谓思想上还不满足。(3)狭小:鄙陋之意(张照说)。(4)鉤(qu)町:鉤町王,名毋波,见《西南夷传》。(5)转委输、兵器:转运诸郡贮存之物资及兵器。(6)负海:谓沿海。(7)传:谓传车。督趣:督促。(8)改职作官:谓改变职官。(9)更赋:秦汉所征的一种以钱代更役的赋税。成年男子(二十二岁至五十六岁)按规定轮番戍边服兵役,称为更。不能行者得出钱入官,雇役以代,称更赋。(10)罢:废置之意。罢癃(lōng):谓废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11)分田劫假:谓豪民将土地租给贫民耕种,劫夺其税。即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假:即税。《盐铁论》云:“假、税殊名,其实一也。”(12)厥名三十:谓名义上是三十税一。(13)刑用不错:谓用刑不断。错:搁置。(14)一井:九百亩。(15)九族:通常指本人直系上下四代亲属,即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16)缘:乘机之意。(17)嗷嗷:众怨愁声。

  后三年,莽知民愁,下诏诸食王田及私属皆得卖买,勿拘以法。然刑罚深刻,它政悖乱。边兵二十余万人仰县官衣食,用度不足,数横赋敛(1),民俞(愈)贫困。常苦枯旱,亡(无)有平岁(2),谷贾(价)翔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