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志与《史记·天官书》一脉相承。两者都是分经星、五纬(五星)、二曜(日、月)、异星、望气、候岁、总论等七个部分,只是《天文志》有所修补和调整,如调整五星次序及二曜位置。《天官书》的五星次序是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天文志》则将太白和辰星调到填星之前。《天官书》说“月行中道”,以月为主。《天文志》说“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以日为主,有了进步。《天官书》记异星在二曜之后;《天文志》记异星则提到五星之后、二曜之前。《天文志》的序言和总论部分,都强调了天人感应论,“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是全篇主旨,为当时的天文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这比《天官书》还显得严重些。本卷非诗》云:“彼月而食,则惟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诗传》曰:“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犹常也,日食则不臧矣(7)。”谓之小变,可也;谓之正行,非也。故荧惑必行十六舍,去日远而颛(专)恣。太白出西方,进在日前,气盛乃逆行。及月必食于望,亦诛盛也。
(1)朔:农历每月初一。(2)望:农历每月十五日。(3)夏氏《日月传》:古代天文学家夏氏的著作。王先谦曰:“《占经·日占》引夏氏《日晕图》及《月占》,并引夏氏说,即其人也。《星占》也间引之,不著其名。”(4)《星传》:不知作者。汉初已有此书。(5)寝:止息。(6)错:通“措”。停止。(7)《诗传》等句:《补注》引陈乔枞《齐诗遗说考》云:此《齐诗传》也。
国皇星(1),大而赤,状类南极(2)。所出,其下起兵。兵强,其冲不利(3)。
(1)国皇星:星名。(2)南极:即南极老人星。(3)冲:犹向。所向。
昭明星(1),大而白,无角(2);乍上乍下。所出国,起兵多变。
(1)昭明星:星名。又称笔星。(2)无:疑“有”之误。《补注》引《占经》、《隋志》作“有”。
五残星(1),出正东,东方之星。其状类辰,去地可六丈(2),大而黄(3)。
(1)五残星:星名。又称五锋星。(2)可:大约。(3)大而黄:《天官书》无此三字。《占经》等亦无“黄”字。
六贼星(1),出正南,南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数动,有光。
(1)六贼星:《史记》作“大贼星”。六贼,即贼星之异名。
司诡星(1),出正西,西方之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类太白。
(1)司诡星:星名。《天官书》作“司危星”。
咸汉星(1),出正北,北方之星。去地可六大,大而赤,数动,察之中青。
(1)咸汉星:星名。一名狱汉星。《占经》引《黄帝占》及《隋志》并云类辰星。
此四星所出非其方(1),其下有兵,冲不利。
(1)四星:指五残星、六贼星、司诡星、咸汉星。
四填星(1),出四隅(2),去地可四丈。地维臧(藏)光(3),亦出四隅,去地可二丈,若月始出。所见(现)下(4),有乱者亡,有德者昌。
(1)四填星:星名。(2)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3)地维:星名。臧:通:“藏”。藏光:隐藏着光芒。(4)所见下:所出现的底下。
烛星(1),状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见(现)则灭(2)。所烛(3),城邑乱。
(1)烛星:星名。(2)见(现)则灭:渭一现即灭。(3)烛:照也。动词。
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名曰归邪(1)。归邪出,必有归国者(2)。
(1)归邪:类似彗星的天体之称。(2)归国者:回归本国之人。或是归降者。
星者,金之散气,其本曰人(1)。星众,国吉,少则凶。汉者,亦金散气,其本曰水(2)。星多,多水,少则旱(3),其大经也。
(1)人:《大官书》作“火”,是也。此谓星球是金属之体,本质有热能。(2)汉者……其本曰水:此谓银河是金属众星的液体。(3)旱多,多水,少则旱:谓银河中星多少的占验。
天鼓(1),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2)。其所住者(3),兵发甘下。
(1)天鼓:星名。(2)音在地:“地”应作“天”。张文虎《校刊史记》改“地”为“天”。(3)住:《天官书》作“往”。
天狗(1),状如大流星,有声,其下止地,类狗。所坠及(2),望之如火光炎炎中天(3),其下圜,如数顷田处,上锐,见(现)则有黄色,千里破军杀将。
(1)天狗:星名。实力陨星。(2)坠及:坠落之处。(3)中:《天官书》作“冲”。
格泽者(1),如炎(焰)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锐。其见(现)也,不种而获。不有土功,必有大客(2)。
(1)格泽:星名。(2)大客:宾客。《天官书》作“大害”,误。
蚩尤之旗(1),类彗而后曲,象旗。见(现)则王者征伐四方。
(1)蚩尤之旗:星名。
旬始(1),出于北斗旁,状如雄鸡。其怒(2),青黑色,象伏鳖(3)。
(1)旬始:星名。(2)怒:谓芒角刺出。(3)鳖(biē):甲鱼。
在矢(1),状类大流星,蛇行而仓(苍)黑(2),望如有毛目然。
(1)枉矢:星名。(2)蛇行:婉蜒行进。
长庚(1),广如一匹布著天(2)。此星见(现),起兵。
(1)长庚:星名(非金星)。(2)著(zhuó)天:挂在天空,著。通“着”。
星坠至地(1),则石也(2)。
(1)星坠:星体陨落。(2)石:陨石。
天暒(晴)而见(现)景星(1)。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1)暒:通“晴”。雨止,天空无云。景星:也称德星、瑞星。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1)。
(1)日: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月:月亮。旧称“太阴”。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均为27.3天,因此它以同一面对着地球。此《志》以日为主,以月为次。较《天官书》为进步。
中道者,黄道(1),一曰光道。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2);立八尺之表(3),而晷景(影)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4),去极中,而晷中(5);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影)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影)。晷景(影)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日,阳也。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凉寒也。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一曰,晷长为潦(6),短为旱,奢为扶(7)。扶者,邪臣进而正臣疏,君子不足,奸人有余。
(1)黄道:古人认为太阳绕地而行。人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球上移动一圈,称其移动的路线为黄道。实际上,黄道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圈,即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线在夭球上的路径。(2)晷(guǐ):影,日影。(3)表:亦称“竿”、“臬”、“碑”、“高表”等。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种天文仪器,早期用竹、木或石制成,直立于平地,以观太阳照射的表的投影,量度正午表影的长度,可以测定方向、推定二十四节气、测定时刻和确定回归年长度等。汉以后以铜制表,高一般为八尺。(4)春秋分:春分、秋分。(5)而:当作“故”(王先谦说)。(6)潦:雨水大貌(7)奢:过分。扶:附也(晋灼说)。
月有九行者:(1)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月东从青道;立秋、秋分,西从白道;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然用之,一决房中道(2)。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若月失节度而妄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阴雨。
(1)九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月亮运行的轨道,视为九道。即黄道、内黑道、外黑道、内赤道、外赤道、内白道、外白道、内青道、外青道。(2)房:房星。
凡君行急则日行疾(1),君行缓则日行迟。日行不可指而知也,故以二至二分之星为候(2)。日东行,星西转。冬至昏,奎八度中;夏至,氏十三度中;春分,柳一度中;秋分。牵牛三度七分中:此其正行也。日行疾,则星西转疾,事势然也。故过中则疾,君行急之感也;不及中则迟,君行缓之象也。
(1)疾:速也。(2)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
至月行,则以晦朔决之(1)。日冬则南,夏则北;冬至于牵牛,夏至于东井。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也。
(1)晦:夏历每月之未。朔:夏历每月初一。
箕星为风,东北之星也。东北地事,天位也(1),故《易》曰“东北丧朋”(2)。及《巽》在东南(3),为风;风,阳中之阴,大臣之象也,其星,轸也。月去中道(4),移而东北入箕,若东南入轸,则多风。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去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5),言多雨也。《星传》曰“月入毕则将相有以家犯罪者”(6),言阴盛也。《书》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7),言失中道而东西也。故《星传》曰“月南入牵牛南戒(8),民间疾疫;月北入太微,出坐(座)北,若犯坐(座),则下人谋上。”
(1)东北地事,天位:孟康曰:“东北阳,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故为天位。坤在西南,纽于阳,为地统,故为地事也。”(2)“东北丧朋”:见《易·坤卦》。朋:有二解。一曰友也。一曰十贝曰朋。(3)《巽》:《易》卦名。(4)月去:王先谦认为“失去”之误。可疑。前后两个“月去中道”,并不矛盾。(5)《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离:犹“历”,经过。俾:犹“则”。滂沱:雨大。(6)《星传》:书名。王先谦曰:“《占经》引 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日时(1),天晴晏(2),殷殷如雷声(3),有流星头大如缶,长十余丈,赤白色(4),从日下东南去。四面或大如盂,或如鸡子,耀耀如雨下(5),至昏止(6)。郡国皆言星陨。《春秋》星陨如雨为王者失势诸侯起伯(霸)之异也。其后王莽遂颛(专)国柄(7)。王氏之兴萌于成帝时,是以有星陨之变。后莽遂篡国。
(1)元延元年:前12年。四月丁酉:四月初一。日:申时,午后四时左右。也作“日晡”。(2)晴晏:晴朗无云。(3)殷殷(yǐnyǐn):震动声。(4)皎然:明亮貌。(5)耀耀:闪烁貌。 (6)昏:黄昏。(7)专国柄:掌握国家大权。
绥和元年正月辛未(1),有流星从东南入北斗,长数十丈,二刻所(许)息(2),占曰:“大臣有系者。”其年十一月庚子(3),定陵侯淳于长坐执左道下狱死(4)。
(1)绥和元年:前8年。正月辛未:正月丙子朔,无辛未。(2)二刻:半小时。(3)十一月庚子:十一月三十日。(4)左道:邪道:妖术。
二年春(1),荧惑守心。二月乙丑(2),丞相翟方进欲塞灾异(3),自杀。三月丙戌(4),宫车晏驾。
(1)二年:绥和二年(前7)。(2)乙丑:二十六日。《成纪》、《百官表》俱作“壬子(十三日)”。(3)翟方进:本书卷八十四有其传。塞:补救。(4)三月丙戌:三月十八日。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日出时(1),有著天白气(2)。广如一匹布,长十余丈,西南行,喧如雷,西南行一刻而止(3);名曰天狗。传曰:“言之不从,则有犬祸诗妖。”到其四年正月、二月、三月(4),民相惊动,喧哗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5),又曰“从(纵)目人当来(6)。十二月(7),白气出西南,从地上至天,出参下,贯天厕(8),广如一疋布,长十余丈,十余日去。占曰:“天子有阴病。”其三年十一月壬子(9),太皇太后诏曰(10):“皇帝宽仁孝顺,奉承圣绪(11),靡有解(懈)怠,而久病未瘳(12)。夙夜惟思(13),殆继体之君不宜改作(14)。《春秋》大复古(15),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如故(16)。”
(1)建平元年:前6年。正月丁未:正月十四日。(2)著:附着。(3)西南行:此三字涉上文而衍(王念孙说)。一刻:十五分钟。“而”乃“所”之误(王念孙说)。(4)其四年:建平四年(前3)。(5)祠:祭祀。西王母:传说中的神母。(6)纵目人:谓妖(叶德辉说)。(7)十二月:此指建平元年十二月。(8)天厕:星名。(9)其三年:建平三年(前4)。十一月壬子:十一月五日。(10)太皇太后:指元后王政君。(11)圣绪:皇帝的世系。(12)瘳(chōu):病愈。(13)凤夜惟思:朝夕深思。(14)殆:大概。继体:继承帝位。改作:谓改制。(15)大:注重。(16)甘泉:山名,宫名。在今陕西淳化西南。泰畤:天帝祠。汾阴:县名。在今山西万荣西南。后土:地神祠。
二年二月(1),彗星出牵牛七十余日。传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2)。彗而出之,改更之象也。其出久者,为其事大也。”其六月甲子(3),夏贺良等建言当改元易号,增漏刻(4)。诏书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5),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刻漏以百二十为度(6)。八月丁巳(7),悉复蠲除之,贺良及党与皆伏诛流放。其后卒有王莽篡国之祸。
(1)二年:建平二年(前5)。(2)三正:历元建子、建丑、建寅。夏代建寅,以农历正月一日为岁始,殷代建丑,以十二月为岁始,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一日为岁始。(3)六月甲子:六月九日。(4)漏刻:古代计时器。即漏壶。壶部件上刻符号以表时刻,昼夜百刻,故称漏刻。每刻为今14.4分钟。(5)元将:此二字不宜去;否则,“太初”与武帝年号相同。(6)刻漏以百二十为度:每昼夜百二十刻,每刻为今12分钟。(7)八月丁已:八月三日。(8)蠲(juān)除: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