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恒奥(燠),厥极疾(1)。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赢虫之孽(2),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青赤祥。惟水诊火。”

  (1)厥极疾:韦昭曰:“以疾为罚。”(2)蠃(luǒ)虫:即“傈虫”。旧时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

  “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哲,知(智)也。《诗》云:‘尔德不明,以亡(无)陪亡(无)卿;不明尔德,以亡(无)背亡(无)厌(侧)(1)。’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2),长同类(3),亡(无)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燠)也。奥(燠)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诛不行则霜不杀草,繇(由)臣下则杀不以时(4),故有草妖。凡妖,貌则以服,言则以诗,听则以声。视则以色者(5),五色物之大分也,在于眚祥,故圣人以为草妖,失秉(柄)之明者也(6)。温奥(燠)生虫,故有蠃虫之孽,谓螟螣之类当死不死(7),未当生而生,或多于故而为灾也。刘欲以为属思心不容。于《易》,刚而包柔为离(8),离为火为目。羊上角下蹄,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祸,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疴。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凡视伤者病火气,火气伤则水诊之。其极疾者,顺之,其福曰寿(3)。刘歆视传曰有羽虫之孽,鸡祸。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嚎为乌星(10),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粪(11)。说非是(12)。庶征之恒奥(懊),  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1),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2),临延登受策(3),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4)。上以问黄门侍郎、李寻(5),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6)。今以四月日加辰已有异,是为中焉。正卿谓执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然虽不退,不出期年(7),其人自蒙其咎(8)。”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也。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9)。八月,博、玄坐为奸谋,博自杀,玄减死论。京房《易传》曰:“令不修本,下不安,金毋故自动,若有音。”

  (1)建平二年:前9年。乙亥朔:十九日晨。(2)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据本书《公卿表》,赵玄由中尉迁,而非少府。(3)临:当作“临拜”(王念孙说),谓正当授官。延登:延入而登殿。(4)陛者:谓执兵器列于陛侧者。(5)扬雄:本书有《扬雄传》。李寻: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6)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补注》引沈钦韩曰:“《洪范传》凡六沴之作,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则后王受之;岁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则正卿受之;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则庶民受之。注:自正月尽四月为岁之朝,自五月尽八月为岁之中,自九月尽十二月为岁之夕。上旬为月之朝,中旬为月之中,下旬为月之夕。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禺中至日跌为日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案:此为‘四月乙亥朔’,实岁月日之朝,李寻所对,犹未敢正言哀帝之咎耳。”余案:“乙亥”,十九日,乃月之中,非月之朝。(7)期(jī)年:一整年。(8)蒙:犹“被”。(9)亟:急也。

  史记秦二世元年(1),天无云而雷,刘向以为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阴阳之合也。二世不恤天下,万民有怨畔(叛)之心。是岁陈胜起(2),天下畔(叛),赵高作乱,秦遂以亡。一曰:《易》震为雷(3),为貌不恭也(4)。

  (1)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2)陈胜:秦末起义者领袖。本书有传。(3)《震》:《易·震卦》。(4)以上言鼓妖。此条与上条(哀帝建平二年云云)误倒。参考《补注》。

  史记秦始皇八年(1),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2),军吏皆斩(3),迁其民于临洮(4)。明年有嫪毐之诛。鱼阴类,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其在天文,鱼星中河而处,车骑满野。至于二世,暴虐愈甚,终用急亡。京房《易传》曰:“众逆同志,厥妖河鱼逆流上。”

  (1)秦始皇八年:前239年。(2)屯留:县名。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3)军吏:指随从长安君反的军吏。(4)临洮:县名。今甘肃岷县。

  武帝元鼎五年秋(1),蛙与虾蟆群斗(2)。是岁,四将军众十万征南越(3),开九郡(4)。

  (1)元鼎五年:前112年。(2)虾蟆(má):即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3)四将军征南越: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侦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田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4)开九郡: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成帝鸿嘉四年秋(1),雨鱼于信都(2),长五寸以下。成帝永始元年春(3),北海出大鱼(4),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5),东莱平度出大鱼(6)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京房《易传》曰:“海数见(现)巨鱼,邪人进,贤人疏(7)。”

  (1)鸿嘉四年:前17年。(2)信都:国名。治信都(今河北冀县)。(3)永始元年:前16年。(4)北海:郡名。治营陵(在今山东潍坊市南)。(5)建平三年:前4年。(6)东莱:郡名。治掖县(今山东掖县)。平度:县名。在今山东掖县西南。(7)以上言鱼孽。

  桓公五年“秋,螽(1)”。刘歆以为贪虐取民则螽,介虫之孽也,与鱼同占,刘向以为介虫之孽属言不从。是岁,公获二国之聘(2),取鼎易邑(3),兴役起城(4)。诸螽略皆从董仲舒说云。

  (1)桓公五年:前707年。螽(Zhōng):昆虫名。旧说为蝗类的总称。(2)公:鲁桓公。二国:指春秋时宋国、郑国。(3)取鼎:指宋国以郜鼎赂鲁桓公。易邑:指郑国以泰山之田易许田。(4)兴役起城:指鲁桓公五年夏兴役筑祝丘城。

  严公二十九年“有蜚(1)”。刘歆以为负蠜也(2),性不食谷,食谷为灾,介虫之孽。刘向以为蜚色青,近青眚也,非中国所有(3)。南越盛署(4),男女同川泽,淫风所生,为虫臭恶。是时严公取齐淫女为夫人,既入,淫于两叔,故蜚至。天戒若曰,今诛绝之尚及,不将生臭恶,闻于四方。严不寤(悟),其后夫人与两叔作乱,二嗣以杀(5),卒皆被辜(6)。董仲舒指(旨)略同。

  (1)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蜚:虫名。属蝽类。一种有害的小飞虫。(2)负蠜(fán):虫名。草螽。俗称蝈蝈、织布娘。(3)中国:指中原地区。春秋时南越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故言“非中国”。(4)盛暑:非常炎热。(5)二嗣:谓鲁国子般及闵公。(6)此谓二叔、哀姜皆不得其死。

  釐公十五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釐有咸之会(2),后城缘陵(3),是岁复以兵车为牡丘会,使公孙敖帅(率)师,及诸侯大夫救徐(4),兵比三年在外(5)。

  (1)釐公十五年:前645年。(2)先是釐有咸之会:鲁釐公十三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咸:卫地。(3)后城缘陵:鲁釐公十四年,公与诸侯城缘陵。缘陵:杞邑。(4)为牧丘会等句:鲁釐公十五年,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牧丘,公孙敖率师,与诸侯大夫救徐(时徐受楚伐)。牧丘:邑名。在今山东在平东。公孙敖:孟穆伯。徐: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江苏泗洪南。(5)比:频也。

  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1)”。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2),有暴虐赋敛之应(3)。《榖梁传》曰上下皆合(4),言甚。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娶)(5),大夫专恣(6),杀生不中(7),故螽先死而至。刘歆以为螽为谷灾。卒遇贼阴,坠而死也。

  (1)文公三年:前624年。(2)宋杀大夫而无罪:指鲁僖公二十五年《春秋》书“宋杀其大夫”,不书名,以其无罪。(3)有暴虐赋敛之应:宋昭公。(4)上下皆合:谓螽之多。(5)宋三世:指春秋时宋国襄公、成公、昭公。内娶:谓娶宋国大夫之女。(6)大夫专恣:因宋君内娶大夫之女,故公族以弱,妃党益强。(7)中:当也。

  八年“十月,螽(1)”。时公伐邾取须朐(2),城(3)。

  (1)(鲁文公)八年:前619年。 (2)邾: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须朐:邾邑。(3):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宣公六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时宣伐莒向(2),后比再如齐(3),谋伐莱(4)。

  (1)宣公六年:前603年。(2)宣伐莒向:鲁宣公四年代莒国向邑。莒,春秋时小国名。莒:邑名。今山东莒县。(3)后比再如齐:鲁宣公四年秋及五年春一再往齐。比:频也。如:往也。(4)谋伐莱:鲁宣公七年会齐侯伐莱。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昌邑东南。

  十三年“秋,螽(1)”。公孙归父会齐伐莒(2)。

  (1)(宣公)十三年:前596年。(2)公孙归父会齐伐莒:事在鲁宣公十三年,故苏舆以为“公孙”之上当有“先是”二字。苏氏云:“下云‘宣无熟岁,数有军旅’,即承此言之。《公羊》何注‘先是岁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是也。”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字子家。

  十五年“秋,螽(1)”。宣亡(无)熟岁,数有军旅。

  (1)(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襄公七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襄兴师救陈(2),滕子、郯子、小邾子皆来朝(3)。夏,城费(4)。

  (1)襄公七年:前566年。 (2)襄兴师救陈:鲁襄公五年,楚伐陈,襄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齐太子光救陈。(3)滕子、郯子、小邾子皆来朝:鲁襄公六年滕子来朝,七年郯子、小邾子来朝。滕、郯、邾,皆春秋时小国名。滕子、即滕君。郯子,即郯君。小邾子,即小邾君。(4)城:筑城。费(bì):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哀公十二年“十二月,螽(1)”。是时哀用田赋(2)。刘向以为春用田赋,冬而螽。

  (1)哀公十二年:前483年。(2)田赋:按田地征收的赋税。

  十三年“九月,螽;十二月,螽(1)”。比三螽,虐取于民之效也。刘歆以为周十二月,夏十月也(2),火星既伏,蛰虫皆毕,天之见变,因物类之宜,不得以螽,是岁再失闰矣(3)。周九月,夏七月,故传曰“火犹西流,司历过也(4)。”

  (1)(哀公)十三年:前482年。(2)周十二月,夏十月也。:周历的十二月,合夏历的十月。因夏历建寅,以正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3)自“火星既伏”至“是岁再失闰”:古人以为,夏历七月以后,火星西沉,虫灾也将结束,至迟不能出现于十月。夏历十月螽,说明纪年失闰了。(4)《传》曰等句:参见《左传》哀公十二年。火犹西流:谓火星于夏历七月西沉。司历:主管历法。过:差错。

  宣公十五年“冬,蝝生(1)”。刘歆以为蝝,蚍蠹之有翼者(2),食谷为灾,黑眚也。董仲舒、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一曰蝗始生。是时民患上力役,解(懈)于公田(3)。宣是时初税亩(4)。税亩,就民田亩择美者税其什一,乱先王制而为贪利,故应是而蝝生,属蠃虫之孽。

  (1)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蝝(yuán):未生翅的蝗子。(2)蚍蠹:虫名。大飞蚁。即蚍蜉。(3)懈于公田:在公田上劳作懈怠,即怠工。

  (4)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多少好坏征收赋税。景帝中三年秋(1),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2)。

  (1)景帝中三年:前147年。(2)不害:人名。其姓无考。师古以为“魏不害”,乃以征和二年所封当涂侯魏不害充之,误。(沈钦韩说)代:郡名。治代县(在今河北蔚县东北)。高柳:县名。今山西阳高县。

  武帝元光五年秋(1),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2),欲袭卑于也。是岁,四将军征匈奴(3)。

  (1)元光五年:前130年。(2)五将军:元光二年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伏:埋伏。马邑:县名。今山西朔县。

  (3)四将军: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元鼎五年秋(1),蝗。是岁,四将军征南越及西南夷(2),开十余郡(3)。

  (1)元鼎五年:前112年。(2)四将军: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归义越侯严,下濑将军甲,征南越。越驰义侯遗将巴蜀罪人、征发夜郎兵,征西南夷,平之。(3)开十余郡:定南越地为九郡,定西南夷为武都、牂柯、越雟、沈黎、汶山五郡,凡十四郡。

  元封六年秋(1),蝗。先是,两将军征朝鲜(2),开三郡(3)。

  (1)元封六年:前105年。 (2)先是两将军征朝鲜:元封二年,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领应募罪人征朝鲜。(3)开三郡:据《武纪》,征朝鲜,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此“三”乃“四”之误。

  太初元年夏(1),蝗从东方蜚(飞)至敦煌(2);三年秋,复蝗。元年贰师将军征大宛(3),天下奉其役连年。

  (1)太初元年:前104年。 (2)敦煌:郡名。在今甘肃西部。治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3)元年:指太初元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本书卷六十一有传。

  征和三年秋(1);蝗;四年夏,蝗(2)。先是一年,三将军众十余万征匈奴(3)。征和三年(4),贰师七万人没不还(5)。

  (1)征和三年:前90年。(2)蝗:按文例,“蝗”上当育“复”字。(3)三将军征匈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四万骑出酒泉。(4)征和三年:衍文。苏舆曰:“遣三将军亦在征和三年,此永上‘四年’言之。‘征和三年’四字当衍。”(5)没不还:战死而无生还。

  平帝元始二年秋(1),蝗,遍天下。是时王莽秉政(2)。

  (1)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2)以上言介虫之孽。

  《左氏传》曰严公八年齐襄公田(畋)于贝丘(1),见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2)。”公怒曰:“射之!”豕人立而啼(3),公惧,坠车,伤足丧屦(4)。刘向以为近豕祸也。先是,齐襄淫于妹鲁桓公夫人,使公子彭生杀桓公,又杀彭生以谢鲁(5)。公孙无知有宠于先君(6),襄公绌之(7),无知帅(率)怨恨之徒攻襄于田(畋)所(8),襄匿其户间,足见(现)于户下,遂杀之。伤足丧屦,卒死于足,虐急之效也。

  (1)庄公八年:前686年。田:通“畋”。打猎。贝丘:齐地。今山东博兴县南有贝中聚,疑即其地。(2)公子彭生:齐人。其受齐襄公命杀了鲁桓公,又因此受咎而被齐襄公所杀。见《左传》桓公十八年。(3)豕人立:豕似人站立(前足离地)。(4)屦(jù):麻、皮等制成的单底鞋。(5)谢:道歉;认罪。(6)公孙无知:鲁庄公之孙,鲁僖公之弟,夷仲年之子,鲁襄公之从父昆弟。先君:指鲁僖公。(7)绌:通“黜”。废退。(8)怨恨之徒:指久戍葵丘的连称、管至父。畋所:打猎之处。

  昭帝元凤元年(1),燕王宫永巷中豕出圂(2),坏都灶(3),衔其釜六七枚置殿前。刘向以为近豕祸也。时燕王旦与长公主、左将军谋为大逆(4),诛杀谏者,暴急无道。灶者,生养之本,豕而败灶,陈釜于庭,釜灶将不用,宫室将废辱也。燕王不改,卒伏其辜。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5)。”

  (1)元凤元年:前80年。(2)永巷:宫内妃嫔住处。圂(hùn):猪圈。(3)都灶:蒸炊之大灶。(4)燕王旦:武帝之子。《武五子传》有其传。长公主:指鄂邑盖长公主。左将军:指上官桀。(5)以上言豕祸。

  史记鲁襄公二十三年(1),谷、洛水斗(2),将毁王宫(3)。刘向以为近火沴水也。周灵王将拥之(4),有司谏曰:“不可。长民者不崇薮(5),不堕山(6),不防川(7),不窦泽(8)。今吾执政毋乃有所辟(9),而滑夫二川之神(10),使至于争明(11),以防王宫室(12),王而饰之(13),毋乃不可乎!惧及子孙,王室愈卑。”王卒拥之。以传推之,以四渎比诸侯,谷、洛其次(14),卿大夫之象也,为卿大夫将分争以危乱王室也。是时世卿专权,儋括将有篡杀之谋(15),如灵王觉寤(悟),匡其失政(16),惧以承戒,则灾祸除矣。不听谏谋(17),简嫚大异(18),任其私心,塞埤拥下(19),以逆水势而害鬼神。后数年有黑如日者五。是岁蚤(早)霜,灵王崩。景王立二年,儋括欲杀王,而立王弟佞夫。佞夫不知,景王并诛佞夫(20)。及景王死,五大夫争权(21),或立子猛,或立子朝,王室大乱。京房《易传》曰:“天子弱,诸侯力政(征)(22),厥异水斗。”

  (1)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2)谷、洛水:二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斗:谓二水相激。(3)王宫:周王宫。(4)拥:当作“雍”,通“壅”。下同。(5)长:犹“君”。崇:积聚。薮:无水之泽。(6)堕:毁也。(7)防:障也。(8)窦:穿通。(9)辟:通“避”。违也。(10)滑(gǔ):乱也。(11)明:神灵(师古注)。《国语·周语下》韦注:“明,精气也。”(12)防:当作“妨”。《国语·周语下》作“妨”,是。(13)饰:通“饬”。整治,修整。(14)谷,洛其次:谓谷水、洛仅次于四渎。(15)儋括:儋季之子,简王之孙。篡杀之谋:指儋括除丧服,将见灵王,过庭而叹“呜呼,必有此夫!”(16)匡:纠正。(17)谏谋:单公子愆旗闻儋括之言,曾建议周灵王杀之。(18)简嫚大异:谓不忧谷、洛水斗。(19)埤:通“卑”。低洼之地。(20)景王并诛佞夫:事在鲁襄公三十年。(21)五大夫:指刘子、单子、尹氏、召伯、毛伯。(22)政:通“征”。力征:谓以力相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