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传叙述楚元王刘交及其世系,尤洋于诗》干浮丘伯(2)。伯者,孙卿门人也(3)。及秦焚书,各别去。
(1)同父:言同父,则必是异母。(2)浮丘伯:姓浮丘,名伯。(3)孙卿:即荀况。汉以避宣帝讳,改荀曰孙。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早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上皇(1),交与萧、曹等俱从高祖见景驹,遇项梁,共立楚怀王。因西攻南阳,入武关,与秦战于蓝田。至霸上,封交为文信君,从入蜀汉,还定三秦,诛项籍。即帝位,交与卢绾常侍上,出入卧内,传言语诸内事隐谋。而上从父兄刘贾数别将(2)。
(1)太上皇:指汉高帝刘邦之父。(2)上:指汉高祖。
汉六年,既废楚王信,分其地为二国,立贾为荆王,交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1),先有功也。后封次兄仲为代王,长子肥为齐王。
(1)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市)。东海:郡名。治郯城(今山东郯城北)。彭城:楚王国都。今江苏徐州市。
初,高祖微时,常避事,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1)。嫂厌叔与客来,阳(佯)为羹尽,轑釜(2),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有羹,由是怨嫂。及立齐、代王,而伯子独不得侯。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敢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七年十月,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1)丘嫂:《史记》作“巨嫂”。即大嫂。(2)轑(láo)釜:以勺刮釜使发声。
元王即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1),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2),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1)为《诗》传:为《诗》解说。(2)次:编集。
高后时,以元王子郢客为宗正,封上邳侯。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为夷王。申公为博士,失官,随即客归,复以为中大夫。立四年薨,子戊嗣。文帝尊宠元王,子生,爵比皇子(1)。景帝即位,以亲亲封元王宠子五人:子礼为平陆侯,富为休侯,岁为沈犹侯,艺为宛朐侯,调为棘乐侯。
(1)子生,爵比皇子:言楚元王生子,封爵与皇子同,所以尊宠元王。
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耆(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1)。及王戊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2)。”称疾卧。申公、白生强起之曰:“独不念先王之德与(欤)?今王一旦失小礼,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3)。’先王之所以礼吾三人者,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4),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与久处!岂为区区之礼哉(5)?”遂谢病去。申公、白生独留。
(1)醴:甜酒。(2)钳:以铁束颈。(3)《易》称等句:引文见《易·系辞下》。(4)忽:怠。(5)区区:言小。
王戊稍淫暴,二十年,为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薛郡,乃与吴通谋。二人谏,不听,胥靡之(1),衣之赭衣,使杵臼雅善于市(2)。休侯使人谏王,王曰:“季父不吾与(3),我起,先取季父矣。”休侯惧,乃与母大夫人奔京师。二十一年春,景帝之三年也,削书到,遂应吴王反。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谏,不听。遂杀尚、夷吾,起兵会吴西攻梁,破棘壁,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战。汉绝吴楚粮道,士饥,吴王走,戊自杀,军遂降汉。
(1)胥靡:拘系而强迫劳动。(2)杵臼雅春:执杵而常春。雅:常也。(3)与:助也。
汉已平吴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陆侯礼为楚王,奉元王后,是为文王。四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节王纯嗣。十六年薨,子延寿嗣。宣帝即位,延寿以为广陵王胥武帝子,天下有变必得立,阴欲附倚辅助之,故为其后母弟赵何齐取广陵王女为妻。与何齐谋曰:“我与广陵王相结,天下不安,发兵助之,使广陵王立,何齐尚公主,列侯可得也。”因使何齐奉书遗广陵王曰:“愿长耳目(1),毋后入有天下(2)。”何齐父长年上书告之。事下有司,考验辞服,延寿自杀。立三十二年,国除。
(1)长耳目:言打听消息。(2)毋后人:言不能落后于人。
初,休侯富既奔京师,而王戊反,富等皆坐免侯,削属籍。后闻其数谏戊,乃更封为红侯。太夫人与窦太后有亲,惩山东之寇(1),求留京师,诏许之,富子辟强等四人供养,仕于朝。太夫人薨,赐茔,葬灵户(2)。富传国至曾孙,无子,绝。
(1)惩:创也。(2)灵户:地名。不是守冢户。
辟强字少卿,亦好读《诗》,能属文(1)。武帝时,以宗室子随二千石论议,冠诸宗室。清静少欲,常以书自娱,不肯仕。昭帝即位,或说大将军霍光曰:“将军不见诸吕之事乎?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共职,是以天下不信,卒至于灭亡。今将军当盛位,帝春秋富(2),宜纳宗室,又多与大臣共事(3),反诸吕道,如是则可以免患。”光然之,乃择宗室可用者。辟强子德待诏丞相府(4),年三十余,欲用之。或言父见在,亦先帝之所宠也。遂拜辟强为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时年已八十矣。徙为宗正,数月卒。
(1)属文:谓连缀字句而成文章。即写作。(2)春秋富:即富于春秋。(3)共事:言共商大事。(4)待诏:听候诏命。
德字路叔,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1)。昭帝初,为宗正丞(2),杂治刘泽诏狱(3)。父为宗正,徙大鸿胪丞(4),迁太中大夫,后复为宗正,杂案上官氏、盖主事(5)。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计(6)。妻死,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德不敢取,畏盛满也。盖长公主孙谭遮德自言(7),德数责以公主起居无状(8)。侍御史以为光望不受女(9),承指(旨)劾德诽谤诏狱(10),免为庶人,屏居山田。光闻而恨之(11),复白召德守青州刺史。岁余,复为宗正,与(预)立宣帝,以定策赐爵关内侯。地节中(12),以亲亲行谨厚封为阳城侯。子安民为郎中右曹,宗家以德得官宿卫者二十余人。
(1)千里驹:言若骏马可致千里。驹:小马。(2)宗正丞:官名。属宗正。(3)杂治:言与他官共治。刘泽:齐孝王之孙。(4)大鸿胪丞:官名。属大鸿胪。(5)上官氏、盖主事:参考《外戚传》。(6)知足:《老子》有“知足不辱”之说。(7)自言:申诉盖主所坐事。(8)无状:言无礼貌。(9)望:怨望。(10)承指(旨):谓承霍光之意旨。(11)光闻而恨之:霍光以侍御史不知己意而恨之。(12)地节:宣帝年号(前69——前60)。
德宽厚,好施生(1),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家产过百万,则以振昆弟宾客食饮,曰:“富,民之怨也。”立十一年,子向坐铸伪黄金,当伏法,德上书讼罪(2)。会薨,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传至孙庆忌,复为宗正太常。薨,子岑嗣,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薨,传子,至王莽败,乃绝。
(1)好施生:言好施恩惠而使生全。(2)讼罪:指告发其子刘向之罪。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1)。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2)。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吴起,皆古代军事家。(3)行是古之罪:是古而非今者族。(4)叔孙通:汉初儒者,本书有其传。(5)绛、灌:绛侯周勃、灌婴。介胃武夫:穿甲胄的武人。(6)掌故:官名。属太常。晁错:本书有其传。(7)时师传读:言私相传习,而未立于学官。(8)《诗》始萌芽:此言《诗》学。(9)贾生:。贾生是汉朝传《左氏传)著名的先师。(10)建元:汉武帝年号(前140——前135)。(11)《泰誓》:《古文尚书》的篇名。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1),孔安国献之(2),遭巫蛊仓卒(猝)之难(3),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4),臧(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闵(悯)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臧(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5),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传或问编(6)。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悯),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疲)老且不能究其一艺(7),信口说而背传记(8),是未师而非往古(9),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10),则幽冥而莫知其原(11)。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坏妒疾,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12),以《尚书》为备(13),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哀哉!
(1)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前97)。(2)孔安国:字子国,孔子之后人。(3)巫蛊仓猝之难:即巫蛊事件(亦称戾太子事件)。(4)通:部。(5)三事:指《古文尚书》、《逸礼》及《左氏传》。(6)间编:谓旧编朽散,重新编次,或有脱编。(7)究:竟。(8)口说:指今文。传记:指古文。(9)末师:指今文传授者。往古:指古文。(10)辟雍:太学。封禅:天子祭祀天地之礼。巡狩:天子巡察各地之举。(11)幽冥:犹暗昧。(12)三学:指《古文尚书》、《逸礼》与《左氏传》。(13)《尚书》:指今文《尚书》。备:完备。
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闵(悯)文学错乱,学士若兹,虽昭其情,犹依违谦让(1)、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否),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2),冀得废遗(3)。今则不然,深闭固距(拒),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古文旧书,皆有徵验,外内相应(4),岂苟而已哉!
(1)依违:模棱两可。(2)比意同力:同心协力。(3)冀得废遗:希望将废遗的经典得以传授不绝。(4)外内:指民间之学与内府秘藏。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1)。”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2),党同门(3),妒道真(4),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5),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
(1)《传》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子张篇》。志:识也。(2)专己守残:执己偏见,苟守残缺。(3)同门:指同师之学。(4)道真:道义之真。(5)文吏:法吏。
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1),愿乞骸骨罢(2)。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3),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非毁哉?”敞由是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4)。惧诛,求出补吏,为河内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5),徙守五原(6),后复转在涿郡(7),历三郡守。数年,以病免官,起家复为安定属国都尉(8)。会哀帝崩,王莽持政,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重之,白大后。太后留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羡和(9),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
(1)龚胜:字君宾。本书有其传。(2)乞骸骨:古时官吏请求退职之谦称。言使骸骨得归葬其故乡。罢:退休。(3)师丹:本书有其传。(4)讪:诽谤。(5)三河:指河东、河内、河南三郡。(6)五原:郡名。治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7)涿郡: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县)。(8)安定:郡名。治高平(在今宁夏固原东)。属国都尉:官名。主管边地内迁的少数民族。(9)羲和:王莽改大司农而为此名。
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秀(1),字颖叔云。及王莽篡位,歆为国师,后事皆在《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