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传叙述何武、王嘉、师丹等人的事迹。何武,两任刺史,了解下情。为大司空,与丞相孔光议限民名田及奴婢,因外戚丁、傅用事,遂寝不行。后因反对王莽免官。因昌宽之狱见诬,自杀。王嘉,刚直严毅,官至丞相,见哀帝欲封宠臣董贤,上封事切谏,封还诏书。被哀帝借故下狱,乃绝食呕血而死。师丹,哀帝时为大司马,徙大司空,因贫富悬殊,乃建议限民名田及奴婢。以反对傅太后尊号忤旨,为外戚丁、傅诬陷,被罢了官。王莽秉政时,应征诣公车,封义阳侯。《汉书》以此三人皆忠鲠切谏,而终于获祸,合为一传;传末评论,西汉末叶,王莽专政,董贤用事,武、嘉所为,实是“以一蒉障江河”,必然失败。所谓“违俗则危殆”,意思是个人难以挽回大势。言之成理。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1)。宣帝时,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之间娄(屡)蒙瑞应(2)。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辩士诗三篇。武年十四五,与成都杨覆众等共习歌之。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4),召见武等于宣室(5)。上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哉!”以褒为待诏(6),武等赐帛罢。

  (1)蜀郡:郡名。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郫(pí)县:今四川郫县。(2)神爵、五凤:皆汉宣帝年号。神爵共四年(前61—前58)。五凤共四年(前57—前54)。瑞应:吉祥之兆。(3)益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于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陕西部分地区,还有缅甸一部分。辩士:才辩之士。王褒:本书卷六十四下有其传。(4)茂异士:秀才异等之士。(5)宣室:殿名。在未央宫中。(6)待诏:官名。本指待诏于金马门。后来对由地方推荐在皇朝任职之人也称待诏。武诣博士受业,治《易》。

  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1)。光禄勋举四行(2),迁为鄂令(3),坐法免归。

  (1)翟方迸:字子威。本书有其传。(2)光禄勋选四行: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又令光禄勋以此科第选拔郎官。何武以此被选入官。(3)鄠(hù):县名。今陕西户县。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1),租常不入(2),县数负其课(3)。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4),显怒,欲以吏事中商(5)。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6),州里闻之皆服焉。

  (1)市籍:商人名册。(2)租常不入:言常不交租。(3)县数负其课:意谓县多次完不成课税任务。(4)市啬夫:属于县吏市掾下的税务人员。求商:姓求名商。(5)中(zhòng):中伤。 (6)卒吏:当作“卒史”。周寿昌曰:“太守有卒史,无卒吏。”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1),征对策(2),拜为谏大夫(3),迁扬州刺史(4)。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5),服罪者为亏除(6),免之而已(7);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

  (1)王音(?—前15):王凤的从弟,王莽的堂叔。贤良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之一。(2)征:征召。(3)谏大夫:官名。掌议论。属郎中令(光禄勋)。(4)扬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江西、福建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等地区。(5)露章:谓公开弹劾的奏章。(6)亏:减也。亏除:谓减除其罪状。(7)免:罢官。

  九江太守戴圣(1),《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2),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嘱)郡。圣曰:“后进生何知(3),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4),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5),系庐江(6),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7),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1)九江:郡名。治寿春(今安徽寿县)。戴圣:字次君。戴德兄子。曾参加石渠阁会议评定五经同异,删定《礼记》四十九篇,即今《礼记》。世称“小戴”。(2)行治:当作“治行”。(3)后进生:指入仕不久之士。(4)廉:察也。(5)得:捉住。(6)庐江:郡名。汉舒县(在今安徽庐江西南)。(7)奏事至京师:汉代刺史每岁终至京师奏事。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1),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2),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3),出记问垦田顷亩(4),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5)。

  (1)二千石:指郡守、诸侯国相。(2)即:就也。学官:学舍。(3)传舍:驿舍。(4)记:指文书、记事簿等。(5)常:指常规;活动规律。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1)。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2)。时武奏事在邪,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3),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4),材能驽下,未尝省见(5)。”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6),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7)。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1)何寿:何比干之子。扶风平陵人。曾任郡守、廷尉、大司农等。(2)长史:官名。郡太守的属官。汉时边郡有长史,庐江的长史,可能是暂置之官。(3)具:谓酒食之具。(4)扬州长史:谓扬州部内的(庐江)长史。(5)未尝省见:意谓尚未为何武所识拔。(6)方伯:古代一方诸侯之长。(7)赐卮(zhī)酒:赐一卮之酒。

  为刺史五岁,入为丞相司直(1),丞相薛宣敬重之(2)。出为清河太守(3),数岁,坐郡中被灾害什四以上免。久之,大司马曲阳侯王根荐武(4),征为谏大夫。迁兗州刺史(5),入为司隶校尉(6),徙京兆尹(7)。二岁,坐举方正所举者召见槃辟雅拜(8),有司以为诡众虚伪。武坐左迁楚内史(9),迁沛郡太守(10),复入为廷尉(11)。绥和元年(12),御史大夫孔光左迁廷尉(13),武为御史大夫。成帝欲修辟雍(14),通三公官(15),即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武更为大司空,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汜乡在琅邪不其(16),哀帝初即位,褒赏大臣,更以南阳之博望乡为记乡侯国(17),增邑千户。

  (1)丞相司直:丞相的属官。掌佐丞相举不法。(2)薛宣:字赣君。本书有其传。(3)清河;郡名。治清阳(在今河北清河东南)。(4)王根:(?—前6):字稚卿。王莽的叔父。(5)克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约当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省东部。(6)司隶校尉:官名。掌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7)京兆尹:官名。辖区为长安以东地区,治所在长安。(8)槃辟:犹言盘旋。雅拜:完屈一膝的拜礼。(9)楚:诸侯王国名。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内史:官名。掌王国民政。(10)沛郡:郡名。治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西北)。(11)廷尉:官名。掌刑狱。(12)绥和元年:即公元前8年。(13)孔光:字子夏。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14)辟雍:古时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15)通:“建”字之误。三公: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16)琅邪:郡名。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不其(jī):县名。在今山东即墨西南。(17)南阳:郡名。治宛县(今河南南阳)。(chōu):县名。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1)。为楚内史厚两龚(2),在沛郡厚两唐(3),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4),何侯力也,世以此多焉(5)。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1)奖:劝也。(2)两龚:龚胜、龚舍。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3)两唐:唐林、唐尊。王莽时人,曾任新朝要职。(4)此人:当作“此四人”,指两龚、两唐。(5)多:重视。

  及为御史大夫司空(1),与丞相方进共奏言:“往者诸侯王断狱治政,内史典狱事,相总纲纪辅王,中尉备盗贼(2)。今王不断狱与(预)政,中尉官罢,职并内史,郡国守相委任,所以壹统信,安百姓也。今内史位卑而权重,威职相逾,不统尊者,难以为治。臣请相如太守,内史如都尉,以顺尊卑之序,平轻重之权。”制曰:“可。”以内史为中尉。初武为九卿时,奏言宜置三公官,又与方进共奏罢刺史,更置州牧,后皆复复故(3),语在《朱博传》(4)。唯内史事施行。

  (1)司空:大司空之省称。(2)中尉:官名。掌王国治安。(3)复复故:又恢复原样。(4)《朱博传》:见本书卷八十三。

  多所举奏,号为烦碎,不称贤公(1)。功名略比薛宣,其材不及也,而经术正直过之。武后母在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恐道路有盗贼,后母留止,左右或讥武事亲不笃(2)。哀帝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曰:“君举错(措)烦苛,不合众心,孝声不闻,恶名流行,无以率示四方。其上大司空印缓,罢归就国。”后五岁,谏大夫鲍宣数称冤之(3),天子感丞相王嘉之对,而高安侯董贤亦荐武(4),武由是复征为御史大夫。月余,徙为前将军。

  (1)公:谓三公官。(2)左右:谓皇帝近侧之臣。(3)鲍宣:本书卷七十二有其传。(4)董贤:《佞幸传》有其传。

  先是新都侯王莽就国,数年,上以太皇太后故征莽还京师。莽从弟成都侯王邑为侍中,矫称太皇太后旨白哀帝,为莽求特进给事中。哀帝复请之,事发觉(1)。太后为谢,上以太后故不忍诛之,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2),削千户。后有诏举大(太)常(3),莽私从武求举,武不敢举。后数月,哀帝崩,太后即日引莽入,收大司马董贤印缓,诏有司举可大司马者。莽故大司马,辞位辟(避)丁、傅(4),众庶称以为贤,又太后近亲(5),自大司徒孔光以下举朝皆举莽。武为前将军,素与左将军公孙禄相善,二人独谋,以为往时孝惠、孝昭少主之世,外威吕、霍、上官持权(6),几危社稷,今孝成、孝哀比世无嗣,方当选立亲近辅幼主,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7),亲疏相错(8),为国计便。于是武举公孙禄可大司马,而禄亦举武。太后竟自用莽为大司马。莽风(讽)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

  (1)事:指王邑矫旨事。(2)西河:郡名。治平定(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属国都尉:官名。掌属国(少族聚居的政区)事。(3)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4)丁、傅:指哀帝生母丁姬及祖母傅太后的家族贵戚。(5)近亲:指外戚。(6)吕、霍、上官:指诸吕(产、禄)、霍光、上官桀。(7)不:此字宜删(  (1)后:当作“复”(陈景云说)。(2)草:草稿。(3)“臣不密则失身”:见《易·系辞下》。(4)炔钦:姓炔(guì),名钦,字,齐人,从许商受《尚书》。(5)挺力田:有二说。颜师古曰:“挺,引拔也。谓持拔异力田之人,优宠之也。”钱大昭曰:“挺,宽也。言优宠力田之人,宽其租赋徭役。”(6)比周:结党营私。(7)省过求己:言反省自己之过。(8)谓疏者何:言无以为疏者法。(9)二人同心之利:《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语。(10)谖:诈也。

  尚书令唐林上疏曰(1):“窃见免大司空丹策书,泰(太)深痛切,君子作文,为贤者讳。丹经为世儒宗,德为国黄耈(2),亲傅圣躬,位在三公,所坐者微,海内未见其大过,事既已往,免爵大(太)重,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3),使奉朝请(4),四方所瞻卬(仰)也。惟陛下财(裁)览众心,有以尉(慰)复师傅之臣(5)。”上从林言,下诏赐丹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唐林:字子高,封建德侯。(2)黄耈:老人之称。(3)识者:谓有识之人。(4)奉朝请:给以参加朝会的待遇。(5)复:报也。

  丹既免数月,上用朱博议(1),尊傅太后为皇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与太皇太后及皇太后同尊,又为共皇立庙京师,仪如孝元皇帝。博迁为丞相,复与御史大夫赵玄奏言:“前高昌侯宏首建尊号之议,而为丹所劾奏,免为庶人。时天下衰粗(2),委政于丹。丹不深惟褒广尊亲之义而妄称说,抑贬尊号,亏损孝道,不忠莫大焉。陛下圣仁,昭然定尊号,宏以忠孝复封高昌侯。丹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奏可,丹于是废归乡里者数年。

  (1)朱博:本书卷八十三有其传。(2)衰(cuī)粗:古时以粗麻布制成的丧服,披于胸前。天下衰粗,指时有成帝之丧。

  平帝即位,新都侯王莽白太皇太后发掘傅太后、丁太后冢,夺其玺绶,更以民葬之,定陶隳废共皇庙。诸造议泠褒、段犹等皆徙合浦(1),复免高昌侯宏为庶人(2)。征丹诣公车,赐爵关内侯,食故邑。数月,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曰:“夫褒有德,赏元功,先圣之制,百王不易之道也。故定陶太后造称僭号,甚悖义理。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执忠节,据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确然有柱石之固(3),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有司条奏邪臣建定称号者已放退,而丹功赏未加,殆缪(谬)乎先赏后罚之义,非所以章有德报厥功也。其以厚丘之中乡户二千一百封丹为义阳侯(4)。”月余薨,谥曰节侯。子业嗣,王莽败乃绝。